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金瓶梅》风俗谈服饰掇琐

2011-04-19 14:37
来源:国学网 作者:xiaojin
金瓶梅》里还有一句关涉网巾的歇后语:“秃子包网巾——饶这一抿子也罢了”.说得也挺俏皮,光溜溜的秃头戴一顶束发的网巾,却无头发可抿.所以歇“饶这一抿子也罢”。由此可

  《金瓶梅》风俗谈服饰掇琐

  白维国

  网 巾

  白头难掩雪霜踪,纤手穿成络索同。

  映带暮年征瞿铄,遮藏秋色久蓬松。

  牵丝只讶蛛临户,揽镜犹惭鹤在笼。

  便与黄花相见好,宁愁破帽落西风。

  这是一首明人咏网巾的诗。网巾,跟如今妇女戴的发网有些相似,

  但是在明代却是男子所用之物。那时的妇女虽也戴类似的东西,却只能叫做网儿、网子,不能称作网巾,因为网巾是专供男人们配合巾冠使用的服饰。谢在杭《五杂俎》云:

  古人帻上加巾冠,想亦因发不齐之故,今之网巾,是其遗意……网巾以马鬃或线为之,工虽省而巾冠不可无矣。北地苦寒,亦有以绢布为网巾者,然无屋(冠)终不可见人。

  这段记载,说明了网巾的功用。古人男女皆蓄发,男人戴巾冠头发不易整齐,用网巾衬在巾冠里面,可使头发齐整。由于这样的功用,便生出一些“微言大义”的说法来。比如王圻的《三才图会》云:

  国朝初定天下,改易胡风,乃以丝结网以束其发,名曰网巾,识者有“法束中原。四方平定”之语。

  网巾也由此得了一个颇为冠冕的名称。李介《天香阁随笔》云:

  网巾之初兴也,以发结就,上有总绳拴紧,名曰一统山河,或名一统天和。

  传说这名字的得出和网巾的推行,跟明太祖朱元璋有点儿关系。郎瑛《七修类稿》载:

  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何物也?”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也。

  朱元璋是个很染上些语言拜物的皇帝。比如在他得天下之前,“原来”是写作“元来”的,他做了皇帝,怎能让元人再来,于是把“元来”改作“原来”。又比如,朱皇帝未发迹之先曾当过和尚,做了皇帝后有人称颂他“光天之下”,把马屁拍到马蹄子上,结果被砍了头。这样的故事流传有许多,所以把网巾称作“一统山河”什么的,很合这位凤阳天子的脾胃。

  元代以前,文献未见有关网巾的记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两件网状的帻,用丝麻植物织成,左右两侧留有较大的圆孔,似是施于发髻之上并插簪固定之的,应当是“古人帻上加巾冠”的实证。那么网巾至晚在唐代已具雏形了。宋人笔记中又出现了束巾(冠)环的记载。赵溍《养疴漫笔》载:“绍兴初,杨存中在健康。有双胜交环,谓之二胜环,取两宫北还之意。因得美玉,琢成帽环进。高庙日尚御冕,偶有一伶人在旁。高宗指环示之:‘此环杨太尉进来,名二胜环。’伶人接奏云:‘可惜二胜环,且放在脑后!’”靖康之变,徽宗、钦宗二圣被掳北狩。民间用二环交叠制成花胜(一种魇除不祥的用品),取名“二胜环”,谐音“二圣还”,祈祷徽、钦二宗南还。杨存中把它制成帽环献给宋高宗,引来伶人的感慨。岳飞的孙子岳珂把这事安插在秦桧的头上,他著的《桯史》记云:“参军方拱揖谢,将就倚(椅),忽堕其幞头,乃总发为髻,如行伍之巾,后有大巾镮,为双叠胜。伶指而问曰:‘此何镮?’曰:‘二胜镊。’遽以朴击其首曰:‘尔但坐太师交倚,请取银绢例物,此镊掉脑后可也。’”据《桯史》所记,是在冠帽(幞头)之下另用束发巾,有巾环系于脑后,这同网巾之制已然十分接近。到元代,即见到咏网巾的诗作,作者是谢宗可,诗云: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