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金瓶梅》风俗谈服饰掇琐(2)

2011-04-19 14:37
来源:国学网 作者:xiaojin
乌纱未解涤尘袢,一网清风两鬓寒。筛影细分云缕滑,棋纹斜界雪丝干。 谢宗可不愧是以咏物见长的诗人,比前面引的那首明人诗写得细腻、生动许多。


  乌纱未解涤尘袢,一网清风两鬓寒。筛影细分云缕滑,棋纹斜界雪丝干。

  谢宗可不愧是以咏物见长的诗人,比前面引的那首明人诗写得细腻、生动许多。但是元代什么人戴网巾是个疑问。蒙古人和色目人肯定不会戴它,因为他们不蓄发。用不着拿网巾来裹头。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似乎也不戴:如果戴,偌多的戏曲及小令竟会不留下一丝半爪痕迹来?倒是郎瑛的记载透露了一点信息:是不是跟束发挽髻的道士有点什么关系呢?总之,元代虽有网巾之制,但使用的范围很小,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推广,才“人无贵贱皆裹之”。这一点,通过《水浒传》与《金瓶梅》的比较也可以看出来。《金瓶梅》里首次出现“网巾”字样是在第三回:

  那西门庆与妇人(潘金莲)对面坐下,那婆子道:“好交大官人得知了罢。大官人,你那日屋檐下头过,打得正好。”西门庆道:“就是那日在门首叉竿打了我网巾的?到不知是谁宅上娘子?”

  这段对话,源于前日潘金莲收帘子失手掉落叉竿,打在西门庆头上。《水浒传》的有关文字是这样的:

  这妇人正手里拿叉竿不牢,失手滑将倒去,不端不正,却好打在那人头巾上。

  整部《水浒传》,没有一处提到网巾,这里也不例外。《金瓶梅》第二回叙述潘金莲掉落叉竿的文字脱于《水浒传》,说的还是“不端不正,却打在那人头巾上”,到第三回重叙这一情节,“头巾”便成了“网巾”。《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网巾使用尚寡,而到《金瓶梅》成书的万历年间,网巾已成寻常之物。男子戴巾冠必戴网巾,所以《金瓶梅》里的西门庆会脱口说出“那日在门首叉竿打了我网巾”,而《水浒传》里的西门庆却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关于网巾的形制,王逋《蚓庵琐语》有详细的文字描述:

  其式略似渔网,网口以帛缘边,名边子。边子两幅稍后缀二小圈。用金玉或铜锡为之;边子两头各系小绳,交贯于二圈之内,顶束于首,边于眉齐。网颠统加一绳,名目网带,收约顶发,取一纲立而万法齐之义。前高后低,形似虎坐,故总名虎坐网巾……至万历末,民间始以落发、马鬃代丝。旧制府县系囚,有司不时点闸。天启中,囚苦仓卒间除网不及,削去网带,止束下网,名懒收网,便除顶也。民或效之,然缙绅端士不屑也。予冠时,犹目懒收网为囚巾,仍用网带。十馀年来,天下皆戴懒收网,网带之制遂绝。

  从形制上看。古代的网巾比今日妇女戴的发网要复杂些,形状也不大相同。古代的网巾是上下开口的,下口大而上口小些。下口外缘加一圈边子,边子靠脑后部位缀两个金属或玉石的圈儿,叫网巾圈,收紧下口的纲绳就从这圈中引出。上口用来露出髻顶,因为髻顶插有绾发用的簪子,跟网子会刮刮擦擦,所以让它露在网巾之外。上口另有一条收紧网口的纲绳,名曰网带,明代末年弃而不用。这样不再收拢上口,称为“懒收网”,被认为是明代亡国的谶言。

  《金瓶梅》里没有写到网巾的形制,一句《金》书特有的歇后语“网巾圈儿——打靠后”,可以算作间接描写吧。冯梦龙辑的明代小曲《挂枝儿》有一首描写网巾带儿的:

  巾带儿,我和你本是丝成就。到晚来不能勾共一头,遇侵晨又恐怕丢着脑背后。还将擎在手,须要挽住头,针能够结发成双也,天!教我坐着圈儿守。

  另一首题作《网巾圈》的明代山歌道:

  结识私情没要像个网巾圈,名色成双几曾做一连。当初只道顶来头上能恩爱,如今撇我在脑后边。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