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明清时期的北京坛庙(3)

2015-06-04 14:04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北京晚报
元代进行了重大改革,第一次用了天坛、地坛的名称,第一次规定天坛为三层四阶,第一次用砖石筑坛。元大都的天坛在丽正门外东南7里,现在祈年殿的

元代进行了重大改革,第一次用了天坛、地坛的名称,第一次规定天坛为三层四阶,第一次用砖石筑坛。元大都的天坛在丽正门外东南7里,现在祈年殿的位置。

 

 

明初建都南京,依古制在南郊建天坛,北郊建地坛。但是到了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突发奇想,认为自己是天子,天是父,地是母,父母岂能分居,于是创立了天地同坛合祭之制。坛名天地坛,坛上覆殿,名大祀殿。它的形象见于明正德年间《金陵古今图考》中,是一座每面7.8丈(约25米),面阔三间,呈“九宫”分隔的方形重檐大殿。明间3丈,阳数象天;次间2.4丈,阴数象地;总长7.8丈是阴阳合数。

永乐十八年(1420年)定都北京,一切规制仿照南京。毁去元大都天坛,在其址建大祀殿。它的形象见于《大明会典》中,不过屋顶变成单檐,可能是刻图时经过简化。这种天地合祭、阴阳合一的形制,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空前绝后。

地坛为什么向西偏约2°?

明嘉靖九年(1530年)对北京礼制建筑进行了大调整。在大祀殿以南新建天坛祭天;北郊新建地坛祭地。原来的大祀殿改为祈谷坛,同时兼祭祖先,至嘉靖十七年拆去,嘉靖二十年改建成为大享殿祈谷坛。这时的圜丘通体为蓝琉璃包砌,大享殿屋顶下檐绿色,中檐黄色,上檐蓝色。由于此殿当时也作为明堂祭祖祈谷,其礼制称为“大享”,故以为殿名。宋代明堂依古制为八窗八柱,间用青、黄、绿三色,明代大享殿三色屋顶即沿用宋制。清乾隆十四年又改造天坛,扩大了圜丘,规定了严格的阳数构造尺寸,台体全部改造为艾叶青石,汉白玉栏杆。乾隆十五至十八年将大享殿改名祈年殿,屋顶全部改为蓝色。从此定型成为今天“天坛”的标准形象。不过中间还有一个插曲,光绪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遭雷击,全部烧毁,次年修复,不过用料和工艺已不如乾隆时期,比例也有少许改变。

新建的地坛尺寸数字都用偶(阴)数。它的入口朝西,有一条“神路”通向安定门外大街,名广厚街。街口有一座三间牌楼,是北京城街口最大的牌楼,20世纪中期拆除,1990年在原址恢复。地坛和与它同时建造的日坛和月坛,它们的方向和明初各坛的不太一致,都有一个向西偏约2°的角度。这是因为嘉靖皇帝迷信道教,道教设坛以北斗星为准,也就是地、日、月坛都是以正北(北极星)定位,而早期各坛都是用罗盘(磁针)定位,这个偏角就是正北和磁北的夹角。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