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著有《太极拳论》就以《太极图》为理论依据。用“太极图”的阴阳哲理解释拳理,总结太极拳中“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对立统一辩证规律,这同中医养生理论相吻合。太极拳拳理遵循《太极图》五个层次,首层为圆形,意思为“无极而太极”指太极拳开始时,心中泰然,抱元守一,气归丹田,阴阳动静,进退悉具其中;第二层意思中间分为阴阳,各得其中,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喻拳之柔中有刚,动中有静,互为其根之意;第三层意思为五行顺布,前进属火,后退属水,左顾为木,右盼属金,守中为土。第四层意思通过人体对应协调中和作用,如前进之中必有后撑,向左必先向右,上下对拉拔长等动作,长期训练,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内气外放,外气内收的感觉。通过内外气的交换,运用五方五行之气,调养人体五脏之气,如东方属土养肝,南方属火养心,西方属金养肺。北方属水养肾,意守中土养胃。
事实上,中医学充分吸收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核心运用于人体科学研究之中。“四时五脏阴阳”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它把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与人体的五脏、五体、五色、五音、五味、五志等用阴阳五行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顺应五时、五气,人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第五层意思表示人与自然融合在一体。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处处有太极,太极之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因此,古人把这些万事万物,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高度概括,抽象化为太极图,用于理解、领悟和感知太极之义。
中医基础理论运用太极阴阳消长的规律,发现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年月日时(四柱)的周期变化有着相应相合的内在联系。《素向内经》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人身法天象地,气血盈虚消息与天地造化同途。”比如一年中人体阳气的消长与四季日照气温的自然循环有关。这一重大的发现,更加印证了太极拳不单纯是练方位的阴阳消长,同时也是练时空的整体阴阳消长。因此,对太极图的理解不能单纯平面静止的理解,而是遵循宇宙规律阳顺旋、阴逆旋动态中立体圆球之中去理解领悟,这对我们练习太极拳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
三、太极拳实质是调节人体阴阳均衡的运动。
久练太极拳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练习太极拳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姿势,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练功主要环节是调心(意识锻炼)、调息(呼吸锻炼),调身(姿势锻炼)所组成。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调心在三者之中起着主要的主导作用,三者在意识的主动控制下,发挥整体功能作用。
练功机制很复杂,特别是对于内气,至今尚未能作出[完整的科学解释。 笔者认为内气确实客观存在,只是人们对于经络的敏感程度,感受的不同程度而有所不同的理解。其实一个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大自然环境和周围的社会环境,大自然环境的寒热、暑湿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社会环境的世态炎凉、人情冷热、利害冲突也不可避免地随时在变迁。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人体的一些基本生理指数,如体温、脉搏、呼吸频率,经常处于一种相当稳定的状态。如果这些指标超出正常范围,便标志着人体可能巳经转入病态,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但是人体生命活动所赖以实现的,而且是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相生相克进行反应的结果。例如当皮肤出汗多的时候,肾脏排尿量便减少,这种可以自动调节的稳定状态,生物学者称作“稳态”,在中医理论中,则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论述,其中“阴平阳秘 ”所刻画的状态很明显地指的就是“稳态”。如果这种协调平衡一旦破裂(阴阳离决),生命便不能维持(精气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