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用人治国如同用药治病”,又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这些说法表面看来毫不相干,但透过表面,稍加对比,二者有惊人相似之处,事虽迥异,情同一理,良医治病,先望之、闻之、问之、切之,然后视病因、病情、病势、病程开取适量、适当之药,才能让病人得到恰当的治疗,从而转危为安。
治国用人同样如此,纵观三国鼎立之时,曹操唯才是用,所以才聚集大批杰出人才,成就雄霸北方的基业。孙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才有周瑜、鲁肃、吕蒙皆竭尽所能报效君主。诸葛亮用人则要求德才兼备,以致其死后,蒋琬、费祎亦能保弱蜀20余年,实属不易。三种成功的用人策略,可以说因人而异,各尽其能,特殊人才特殊利用,不因局部而否定全部,因普遍而否定特殊。因此用人如同用药,是药皆有副作用,无非是用其所长,互相制约其短而已。
如今的纷繁世界,由于市场经济的繁荣兴旺、事业的复杂性和人才的局限性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就像各种各样的病情,需要不同的配方和不同的药材一样,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项事业、甚至一件小事,往往涉及众多方面,需要各种人才配备完成,而人的才能,总是有长又短,不可能完备无缺、无所不能,如中药中的有像大黄那样善泻不善守的“将军”,有像黄连那样善守不善泻的“刘备”……。如何才能使用人像用药一样建立一个科学的“配方”,使各种人才相得益彰,发挥其最大的能量呢?我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用人如用药须“通晓药性”
药有苦寒、温热、生猛、柔和之分,用药时,必须通晓药性,需猛则用猛药,需温则用温药。用人亦如此,曾国藩在写给其弟曾国荃的一封信中说道:“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看几次,亲加察者,方能得其大概。”另外为了识人,曾国藩甚至总结了一套“相人”之术,从“神骨”,刚柔、容貌、五官、须眉、声音、情态、气色等方面来“相人”,从而了解这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正如古人所说:“用人之仁则去其贪,用人之智则去其诈。”因此对“才华横溢, 但神采外腾”的李鸿章。曾国藩常常言传身教,最终使其位列阁首,对“治事气足,而才不长”的郭松林却始终不委重任,对“贪财、贪名,却善于战守”的鲍超则只将其作为冲锋陷阵的猛将,而不让他兼管地方政务等等。可见用人必先知人,需扬长避短,我们组织部门要多深入村组、深入群众,才可能听到最真实、最准确的声音。如同用药须先通晓“药性”才可以发挥其恰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