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如用药须“合理组方”
历代医家有名者,必善用药,名之曰:对药,配药得当,常能取得奇妙的功效。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桂枝汤中,以桂皮配白芍,生姜配大枣,一表一里,一辛一甘,既调口味、又保胃气,其择药之精,组方之巧,令人叹为观止。用人亦如此,要合理担配,各其所能,才能产生最大效能。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雄才伟略的项羽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能够把有满腹经纶、治国安邦的萧何,运筹帐幄、决胜千里的张良,统率千军、无往不胜的韩信融为一个整体,何愁不得天下。再看唐僧团队,唐僧虽然平庸,但目标明确,信念坚定,孙悟空桀骜不驯但能斩妖除魔,猪八戒有些懒散却也能服从大局,沙僧每天八小时工作踏踏实实,所以他们能够历经劫难取得真经。而像西班牙皇家马德里男子足球队却适得其反,尽管球队里面个个都是超级巨星,但是没有一个教练能够把他们捏成一团,因而无论是在联赛,还是杯赛中都一无所获。所以我们组织部门用人也像用药一样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人才结构,把不同性格特点、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年龄层次的各种各样的人才合理搭配,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比例适当则相得益彰,比例不当则相互抵制,互相抵消。
用人如用药须“临床实践”
以上两点,说明“熟知药性”,“合理组方”之重要性,而“临床实践”也切切不可忽视,只有掌握了这项基本功,治疗中才可驾轻就熟。有如治国用人,只有通过不断变化工作岗位进行“岗位练兵”,同时制定严密的绩效考核制度,才能全方位的了解此人的特点和缺点,方能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伟人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切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更是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言论。可见“临床实践”对一个人使用的重要性。
用人如用药须“因病施治”
古医书记载“病之名有万”,又有“春季为木令,夏季为火令,秋季为金令,冬季为水令”的“天人相应”的说法。可见得病之人千差万别,所以用药也应“因病施治”,才可药到病除。用人也同样,人尽其能,把其放在某个位置上就要充分发挥他的作用,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人曾对曾国藩幕府人才作了总结。把其麾下50多名佼佼者分为谋略、作战、军需、文书、吏治、文教、制造7种人才,细细品来,我们无不佩服曾国藩因人善用,善于知人,明于用人的思想。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往往能够充分挖掘每个的潜能,把其摆存最合适的位置,创造最大的价值。
用人如用药须“善用新方”
学医就像学哲学,学辩论思维,老祖宗有句话“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医学也是一样,固守一方一药而不知时代之变,思维之变,不求创新,则成不了大医,也治不了大病、难病。用人也一样,毛泽东同志在用人方面就“不拘一格,大胆创新”,他在很多场合谈到放手使用年轻人,甚至用了青年人要打倒老年人之类的观点。并在历史上找了很多例子:“例如赤壁之战,程普四十多岁,周瑜二十多岁,程普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还有像三国时期吴国的陆逊年纪轻轻,却韬光养晦,十分稳健,连破刘备40多座军营,使刘备退到白帝城,最后死在那里,这无不归功于孙权对陆逊的“非常规”使用。
因此我们组织部门在用人创新上不仅内容要创新、机制要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要创新,要打破身份、地域、年龄、成本的限制,打破僵化的观念,不拘一格才有助于我们的工作。用人如用药,我们组织部门须有容纳人才的宽阔胸怀,要像医生用药一样把好每个人的脉,从而对症下药,因人而用,要如“能调众味”的“甘草”一样善于以一味协五味,甚至以无味和众味,使各种人才在一个科学合理的结构中充分发挥作用,人尽其能,物尽其美,真正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使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有舞台,肯干事的有回报,干成事的有地位,不干事的有危机,这样国之事业才可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编辑: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