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即养护人之生命,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符合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才可能健康、长寿。由这样生活的人组成的社会必定是和谐的。
中国的养生学讲的就是和谐。“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它提出的养生三个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心态和谐,人的身体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保护环境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从传统养生的角度出发,还应该重视的是:顺应自然规律,建立和维护好人体的健康机制,保持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正如中国传统养生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表述的:“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里蕴涵着对养护生命的科学解释。中国传统养生是一种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这是一种大文化,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我们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谈谈人体健康和谐的道理,共同分享中国养生的一些基础知识,并体会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和文化传统。
一、人与自然和谐
“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黄帝内经》讲的重要原则。人在大自然中如同一粒微尘,自然界的气候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气候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古代先哲把人作为宇宙组成部分看待,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人观察天体运动与地球气候的关系,并找出五种天运、六种气候交替的规律。在相对稳定的节气里,相应的气候未到叫不及;节气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来叫太过。太过和不及都会对人和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举2007年为例,以春分为界前两个月是“春行秋令”,即春天的节气来的却是秋季气候,所以早春植物的芽受了冻;春分后两个月是第二步气候段,但气候是“春行冬令”,即春天的节气来的是冬天的气候,尤其是公历5月6日立夏,当天的温度全国最高31度。而5月8日气温骤降,内蒙有的地区降到0度,新疆哈密地区下起了暴风雪。这是“夏行冬令”的气候,即立夏之后来的是冬天的气候。因此小满前四个月的气候易引起人失眠、肠胃胀满、心脏不适、耳鸣等不适之症;肿瘤、肌瘤和囊肿一类的病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