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关于甘薯栽培、食用和储藏的记载,用竹做原料织布的介绍及用蚂蚁防治柑橘虫害的植保记录。书中还对留求子、乞力伽等50多种草木着重提及了它们的药用价值,介绍了许多岭南人民早期用药经验。因为这部书所记述的草木与当时岭南一带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它一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同时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道家葛洪(公元283~363年)对这部书就作过认真的研究,在他的医书《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对书中一些药用草木扩大应用范围的记载。以后各朝的药学专著,如唐朝编写的《唐本草》宋《证类本草》、中的药用草木大多录入;许多中医药家也一直把它视为岭南最早、最重要的中草药文献。就连以后的花谱、地志,如南宋陈景沂辑的《全芳备祖》(被今人誉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对书中的草木也多加援引。书中讲述的风土人情,引述的故事趣闻,我国历代研究岭南史地、民俗的专家学者,也常把它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南方草木状》这部书,纲目分明,条分缕析。它在形式上分条叙述,但内容各异,互不牵连,所以可以独立成篇。且言简意赅、短小精悍,长的不过三百来字,短的仅十余言;加之语言流畅,技巧灵活,一则就是一篇笔记小品。如“榕树”一则:榕树,南海桂林多植之。叶如木麻,实如冬青。树干拳曲,是不可以为器也;其本棱理而深,是不可以为材也;烧之无焰,是不可以为薪也。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其荫十亩,故人以为息焉。而又枝条既繁,叶又茂细,软条如藤垂下,渐渐及地;藤梢入地,便生根节,或一大株有根四、五处,而枝会及邻树即连理。南人以为常,不谓之瑞木。
在这里,作者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性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地把叙述和议论交替进行,不仅使读者对此树的形态,用途有所了解,也领会到其中包含的哲理。又如“槟榔”一则:
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铜,节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调其亭亭,千万若一;森秀无柯,端顶有叶,叶似甘蕉,条派开破。仰望眇眇,如插丛蕉于竹梢;风至独动,似举羽扇之扫天。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实,实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御卫其室也。味苦涩,剖其皮,鬻其肤,熟如贯之,坚如甘枣;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则滑美,下气消谷。出林邑。彼人以为贵,婚族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一名“宾门药饯”。
这则,作者用文学语言,恰当地采取多种修辞手法,把被说明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生动,增强了形象性和真实感,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眼见其物;同时又知道了当地的习俗。
书中许多条目里,还有逸闻趣事、民间传说的引用。如“荔枝”一则的结尾就有这样一段:
……汉武帝元鼎六年,破越南,建扶荔宫。扶荔者,以荔枝得名也。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然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忽萎死,守吏坐株,死者数十,遂不复茂矣。其实则岁贡焉,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