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天人合一:浅谈中医养生观

2009-04-26 17:4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中医养生学主要是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调摄精神、饮食、起居、房室等方面,以调和阴阳、气血、经络,使机体健康,延年益寿。

一、养生防衰应从幼年开始时下不少年青人误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殊不知,养生是没有年龄限制的,人的衰老是逐渐形成的。元代养生学家王圭说:“父强母壮,精满血盈,其子方能健康长寿,怀妊之后,又须谨守禁忌,避室室,节喜怒,慎劳逸,怡性情,以利胎儿健壮成长。婴儿出生后,又当依然调护,各守法度,饮食需防偏嗜,举止应守礼仪。”他认为抗衰老须从婚龄、孕育、婴幼、童壮、衰老等环节分别着眼,先天与后天并重,防老于未老之先。《素问•上古天真论》对人由壮到衰的生命过程作了精彩的归纳。男子以8岁为一个阶段,共分8个阶段;女子以7岁为一个阶段,共分7阶段。无论男女,到第5个阶段,即男40岁,女35岁以后就由强到衰。实际上,人从28岁以后,便开始向衰老转化。现代医学认为,衰老是一个多环节的生物学过程。德国医学家莱尔曾提出,变老多在20至30岁,从20岁的病人退化情况,可以显而易见。这与我国中医的养生抗衰理论是一致的。所以,养生当从幼年开始,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二、遵守阴阳,顺应四时根据中医理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万事万物均由不停运动变化的阴阳二气结合而成。人体也不例外,阴阳乃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只有阴阳二气呈现旺盛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否则“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人本天地之气而生,故而人体必须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和变化,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保持机体阴阳平衡。为此,古人在“天人相应”整体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创立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与方法:春季三月,阳气始发,万物萌生,大地一派欣欣向荣。在此季节应顺应生机勃发之势,精神放松,思维活跃,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在生活起居方面,应晚睡早起,广步于庭,衣着宽松,头发披拂,令身心舒畅,恬愉平和,以助阳气的生发。夏季三月,阳气壮盛,万物昌茂华美。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结合,草木开花结实。在此季节,应晚睡早起,勿厌白昼的炎热,使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令旺盛的阳气得以宣泄。秋季三月,万物华美而渐趋平定,秋气劲急,正收肃之令,地上草木开始凋零。此季应早睡早起,令心志宁和,神气收敛,做到“无外其表”,不与肃杀之气相违。冬季三月,水冰地裂, 阳盛于外,阳伏于内,是蛰藏之时,调摄应着意于闭藏应早卧晚起,以待日光,避寒就暖,以养阳气。在情志上需如伏如匿,静谧内守,似有所得一样愉悦,阳气闭藏而勿外泄。总之,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原则,顺应自然,调和阴阳,使脏腑气血归于平衡。

三、调摄饮食,顾护脾胃饮食调摄包括三个内容:其一、“饮食有节”,勿过饥过饱,或食不洁食物。其二、“谨和五和”,不能偏嗜偏食。其三、“四时食宜”,在不同季节注意饮食宜忌。饮食有节,是维持人体健康,保持养护脾胃的基本原则。“过饥则气馁,精血无裨;过饱则损伤脾胃,诸病蜂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过于饥饿,则胃无水谷化生精气,脾胃也自伤,后天之本虚乏。反之,暴饮暴食,或时饥时饱,必然损伤脾胃,造成气血匮乏,久之则元气衰弱,诸病丛生,影响健康。故饮食有节,保养脾胃,使气血充盛,生化有源,则可享受天年。“谨和五味”是指饮食结构要合理。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入胃,各走所喜脏腑。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即五味归五脏。如饮食适度,调和滋味,则五脏各得其养,可令“骨正筋柔、气血以疏,腠理为密”而能“长有天命”。“四时相宜”首先是在饮食上应根据不同季节特点,选用不同滋味的食物以滋养五脏。孙思邈曰:“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第二指用食物的寒热温凉的不同特性来调节人体,以适应四时。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里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塞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另外,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是根据“以脏补脏”的原理,认为春季肝气盛,不宜再补……。总之,古人的经验之谈,均可做为我们现在饮食宜忌的参考。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