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天人合一:浅谈中医养生观(2)

2009-04-26 17:4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四、调摄情致,静养心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正常的情致活动是脏腑功能正常,精充气足的反

四、调摄情致,静养心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正常的情致活动是脏腑功能正常,精充气足的反应。而异常的情致活动可直接损及脏腑的气血阴阳。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故调和情致活动应顺四时自然之性,使情致畅达而不违,“和心”“少念”“静虑”“勿怒,勿郁”令情致适度勿过激。心为一国之主,称“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情致活动均由心所主宰,心主明则五脏安和。因为心统管一切,“日理万物,无有宁时”故最易于产生疾病,包括由于心理适应能力下降而致的心理疾患。心神耗伤则昏暗不明,号令不行,百病丛生。故道家将“清静无为”作为养心定神的原则,中医亦将静养作为养生的要诀。心主神明,神又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生命存亡的根本,神安则五脏皆安。神的属性喜静,清虚静定,少费神气,神得安养,故寿;躁扰不宁则耗神,催人老易夭。道家始祖老庄首创清静以养神,提出“少私寡欲,”即要尽量减少各种贪欲。透过清静的功夫,深蓄厚养,储蓄能量,才可使紊乱的心神得以恢复平衡,心理疾患不攻自破,精神易于专注。清静以养神,并非叫人心如死灰,而是主张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在清静的基础上,动静结合,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五、运动、气功与养生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祛病延年。古人非常重视运动养生。《吕氏春秋•尽数》中早有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形体要经常活动,以保持精气畅流不息,布散脏腑,气机调达,运化不止,以使精、气、血平衡协调。汉代名医华佗首创了“五禽戏”健身术,通过模仿五种禽兽(虎、鹿、熊、猿、鸟)的神态及动作,结合导引,行气吐纳,以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使筋强腰固,气血畅通,脾胃健康。“动则不衰”,这是古人对生命运动规律的总结。除了“五禽戏”外,历代医学家还创立了太极拳、八段锦、推山门、踩阴阳跷等不同功法。这些古老的运动健身术与一般的体育锻炼为同,它们是通过“意守、调息、运形”二者的统一,以达到在有序的运动中得到修整。现代科学也证实,古老的健身术对许多系统和器官的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六、节制房室与养生中医养生学认为:肾藏精,主生殖,房室过度可劳伤肾精,肾精亏则寿不长,故贵节欲。晋代一位医学家认为:“人复不可绝阴阳,”“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否则,“多病不寿”。但“纵情恣欲也会“损天命”。他主张“得其节室之和。可以不损”。意指适当的有节制的性生活对人体是有益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房室与养生方面,认为“纵情恣欲,心所欲便为之——无所不作,自言适性,不知过后一一皆为病。”反对恣情纵欲,并指出“人之寿夭,在于樽节”。现代性医学研究也表明纵欲不利于养生。说明适度的房室有助于男女双方生理,心理上的满足,益于健康,而房室过度则会极大地危害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主要是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调摄精神、饮食、起居、房室等方面,以调和阴阳、气血、经络,使机体健康,延年益寿。

(责任编辑:诚明)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