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曰:“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肾为先天之本,为水火之脏;“肾主藏精,主骨髓”,肾在体内为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肾在人体的腰部,故有“腰为肾之腑”之说。肾左右各一,命门出焉,内藏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其经脉络膀胱,故肾与膀胱相表里,主二便、司开合。肾主藏精;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为生殖发育之源。后天之精就是水谷之精,由脾转输到各脏腑,成为五脏六腑之精,并都输送到肾,由肾贮藏。肾足则肾气盛,不足则肾气衰。肾气之盛 衰与人体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藏真阴而寓元阳。肾藏精,精生髓,骨是人体的支架,*髓滋养,而髓是肾精所生,故肾主骨。发之营养来源于血,故有“发为血之余”之称。但发之生机根源于肾,人之肾精充沛,血气旺盛,则发光泽,所以发为肾之外华。
肾主水液,肾为水火之脏。水指肾阴,阴虚为潮热,骨蒸,腰酸,膝软;火即命门之火,指肾阳,阳虚为畏寒,手足清冷,且肾阳不足,直接影响水液的蒸化。水入于胃,在肾阳作用下,由脾输于肺,肺气肃降,使水液经三焦下归下肾,经肾阳蒸腾化气后,浊中之清,上升到肺,浊中之浊,下输膀胱;若肾阳虚衰,对水液不能进行正常的 蒸化,必尿失职,水液泛滥于周身,则可形成水肿,或不能使清者上升,则水液多下流膀胱,表现为溲频量多或形 成下消等病。
肾开窍于耳,司二便;耳为肾之窍;肾气通于耳。肾精充足,则听觉正常,反之则耳鸣、耳聋。膀胱输出小便大肠传导糟粕,都有赖于肾阳的蒸化,所以说肾司二便,肾与大小便的排泄有着一定的关系。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之经脉下络膀胱。《内经、素问》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基本功能是贮存精液,化气行水,即接受尿液和排泄小便。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胱,膀胱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 自身的气化而排泄小便。膀胱气化功能正常,也有利于肾中之浊的下降。膀胱有热为尿黄,尿赤,尿道涩痛,排尿 困难,甚或出现小便不通的癃闭等症状;但肾虚气化不及也可有小便不利。膀胱功能虚弱,不能约束,则为遗尿, 尿频数,尿有余沥等;但肾阳不足,也可影响膀胱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胱湿热蕴结也可影响肾出现尿意,尿频腰痛等症。
肾,俗称“腰子”。西医学说它是人体泌尿系统的一个脏器,位于腰1~3椎左右两侧,形如蚕豆,其生理功能则主管尿液分泌排泄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倘若肾脏患病,一般均侵害其实质。因此,西医临床诊断有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等病名。
中医就不同了,中医对肾的生理病理认识并不局限于肾脏本身,其范围、含义则要广得多。例如肾小球肾炎,中医却要分肾阴、肾阳、肾实、肾虚等不同的临床证候,故治疗上往往会出现几位病人同患一种病而处方却各异,或者说不是同一种病而处方竟完全一样。这就是中医辨证治病的基本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