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在修习方面,大乘提倡以“六度”为主要内容的菩萨行。
六度,就是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磐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包括1、布施;2、持戒;3、忍、4、精进;5、定;6、智慧。
“布施”是指施与他人财物、体力和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积累功德,直至解脱的一种修行办法。“持戒”指遵守一切佛教教义所允许的思想、言行,屏弃相反的行为。“忍”则指安于苦难和耻辱。“精进”指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用功修炼。“定”指为获得佛教智慧或功德、神通而修习的心专一境的功法。“智慧”指以“假有性空”理论去观察一切现象的特殊观点和方法。
大乘佛教的教义比小乘的要求宽松,适合一般百姓接受、修炼,所以在我国古代的传播过程中被广大百姓以及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形成了众多中国化的流派,如著名的天台宗、禅宗和密宗。在这些流派当中,修禅的方法也有了各自的突出特点:
天台宗
天台宗又叫法华宗,创始人是南朝陈国到隋朝时期的智凯,由于智凯经常住在天台山而得名。
天台宗的修练以“六妙门”为主要功法。六妙门从数息或随息入手,心缘于息,通过调息达至调心的目的。六妙包括数、随、止、、观、正、净六项内容,特点是从有相数息入手,修至无相,以有心观修至无心,从有力到无力,最后达到圆明空净的境界。
禅宗
禅宗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自己的哲学思想、知行观解释佛学的积极结果,所以这一宗派最有中国特色,它也是中国佛教中最宽容、最具艺术气质的一个派别。
禅宗的修持法门是非常随意的,因为禅宗和印度佛教的有着重要的区别:禅宗认为觉悟本身并不等于脱离了尘世。认为尘世是天道运行的结果,也是道的一部分,而且是“门门有道”。所以禅宗是以积极的态度介入日常事物,提倡在日常的具体事物中参禅,这样也可以获得高觉悟。
禅宗的修持分成了南、北两宗。北宗强调的是“佛尘看净”的“渐修”,功法主要是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南宗则提倡“顿悟”,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不读经,不礼佛,不立文字”。强调“以无念为宗”、“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正因为禅宗具有独特的佛学观,禅宗的修持法比较简单,所以,一般人在老师的启发下就能够顿悟。
此后,禅宗还创造了许多的方便法门,如参话头等。话头就是一种可以引起疑问的句子,参话头就是用这种表面看毫无意义、答非所问的语句让人去参究,去思考,达到参悟其中的玄理的目的。明代的高僧德宝总结说:“古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参话头共有两种,一种是两人一问一答,另一种是自问自答,据说现代参话头者,先要打坐,调息,默念几句“阿弥陀佛”,然后才在心中冥然发问。
密宗
也叫“真言宗”,现在国外通称为“金刚乘”。修持方法是佛家气功的一个高级部分。根据藏密古典学(藏语音译为宁玛学系)的分类,佛家功法层次共分九级。即显部三级,密部中瑜珈三级,高级瑜珈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