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砭石的广泛应用与实践,人们又发明了骨针与竹针。当已经有能力烧制陶器时,又发明了陶针。随着冶金技术的发明,人们又发明创造了铜针、铁针、银针、金针,丰富了针的种类,扩大了针刺治疗的范围。
针灸穴位
中医古籍《内经》中记载了古代“九针”的长度、形状及用途。“九针”即指: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长针、毫针、大针。九针的出现与应用,标志着外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灸法。灸法产生于古人用火取暖。人们在烤火中祛散了寒凉,得到了温暖,同时体会到原有的疾病或疼痛却因此而减轻或消失,于是就用兽皮或树皮等包上烧热的石块、砂士等,贴敷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以局部取暖,解除一些病痛。这就是原始的热熨法。人们又逐步改善这种热熨法,采用一些干草等作燃料,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来治病,这就形成了灸法。
灸所用的燃料,一开始往往用杂草树枝等,以后逐步发展到木炭灸、竹筷灸、艾灸、硫磺灸、雄黄灸、灯草灸等,而最常用的是艾灸。因为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止痛等功效,用以烧灸则热气内注,能温煦气血,治疗虚寒之证。
有关针灸的资料在《内经》中已有相当丰富的记载,特别是《灵枢》一书对于经络学说、穴位、针刺用具、方法及针刺的适应症、禁忌症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奠定了针灸学的基础。因而《灵枢》又被称为“针经”。
魏晋时期名医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这本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将《内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按脏腑、诊断、治疗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编著而成。书中对人体的穴位按头面、四肢、胸背等部位作了分类叙述,补充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或没有名称的穴位。共确定了600多个穴位, 并对每个穴位的治疗作用、操作方法及禁忌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现代在继承这一传统医术的同时又有许多新的发展。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耳针、鼻针、面针、头皮针、腕踝针等。并将针灸疗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发明了电针、水针、光针等多种治疗方法。而且成功地开展了“针刺麻醉”手术,硕果累累,举世瞩目。
(责任编辑: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