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体运动能力提高身体运动素质
通背拳在手法上讲究“直出直入,放长击远”,练习时两手运行轨迹多半是一直一圈。直者,直出直人;圈者,圈揽拨扇。出手时强调含胸、探背、松肩、合肘、舒腕、活指,形成起于肩背、通于膀臂、达于手指的练习方式,久练对背阔肌、斜方肌、肩胛肌有着良好的影响。同时,对练习者上臂肌肉的锻炼作用也有异于其他体育活动。通背拳手法发出后一般要使臂迅速变为自然放松,形成“鞭打力”,借助伸肌爆发式收缩后的反弹力及配合屈肌的一般性收缩,而使上臂肌肉在一伸一缩的瞬息转换中,不断提高肌力、肌肉的放松能力及对抗肌之间的转换能力。
另外,通背拳注重以腰发力,讲究“拧腰切胯、大开密合、放长击远”。步法上要求蹿蹦跳跃,轻灵敏捷;闪展腾挪,快速矫健。进步如潮涌,撤步如潮退。因此,对于人体腰部、躯干、髋、膝、踝等部的灵活性、柔韧性以及大腿和小腿的力量增长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能够促使人体腰部和下肢各部肌肉得到锻炼。而且,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了良好变化,骨质变得坚固,同时也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囊和关节韧带受到良好的锻炼,从而增强了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所以经常练习通背拳的人,不仅骨质坚固,而且关节的柔韧性较好,肌肉活动的协调性也强,从而大大加强了运动系统的活动能力,提高了身体的运动素质。
对人体经络和神经系统的良好影响
我国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它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而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靠经络为运行途径,通背拳的练习可以有效地锻炼带脉、冲脉、任脉和督脉,从而对疏通经络产生良好的影响,如,通背拳中的“站桩”练习,包括“乾坤桩”、“周天桩”、“混元桩”、“子午桩”等,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以活动人体全身经脉为目的而进行练习的。
人体的各种活动,都是依赖于大脑层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的调节来完成的,而动作的变化、协调和平衡则全由中枢神经系统来指挥。中枢神经系统某些机能部分失调后会导致神经衰弱,造成失眠、消化不良等症状。通背拳的练习对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也有着良好的作用和影响。由于通背拳在运动中变化多样,动作常常是“一手连三手”,肩肘腕胯膝、心力气血胆要处处相合,上下协调,周身一气;同时还要做到精神贯注、形神合一,以意识引导动作,这样就会使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处于有规律的兴奋状态,对中枢神经和脑功能起到很好的调节训练作用。同时,这种精神专一的运动兴奋,又使大脑皮层中的其余部分得到保护性抑制,这对脑力工作者更是一种积极性的休息。因此在工作之余,适当练上几趟通背拳,略出一点汗,不但不觉疲倦,反而会觉得神怡气爽,精力充沛。
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扩大肺活量
通背拳的练习对于改善和提高呼吸系统的机能有明显作用。在呼吸系统中,首先最直接受益的是肺脏和气管。毛细血管的反射性扩张、胸压的规律性变化和呼吸的深长,可使呼吸器官本身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从而使得呼吸器官本身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通背拳练法上要求“含胸舒气、气降丹田”,这样的练法,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在两肩微合、放松、两肋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放长,横膈有下降舒展的机会,从而使呼吸之气顺通流畅,舒气下胸,气降丹田。这对于毛细血管的反射性扩张、胸压的规律性变化和呼吸的深长都是极为有利的,它可使呼吸器官本身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从而改善了人体呼吸器官的健康状况。另外,通背拳主要以腹式呼吸方式为主,采用这种腹式呼吸方法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呼吸深度,加强隔肌上下运动,这样对发展呼吸肌,扩大肺活量,提高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可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所以长期从事通背拳的练习,会使练习者的呼吸频率减少,呼吸差和肺活量都会比一般人大,使练习者的呼吸机能得到有效改善。
(责任编辑:晴天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