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大学》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格物”,即推求事物的原理。“格物致知”,意即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体验,进而归纳,类推事物的性理。古代医家对药物的认识无不建立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并加以研究总结出来的。
中医理论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不可能对自然做那种穷究底蕴的思考。但中医贵在能“格物致知”,常通过观察自然来推究人间伦理和医理,对中药的认识也不例外。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云:“医者贵在格物也”。他认为,本草之学“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
观其形 知其性
古代医家对药物的认识,是从认识药物的外形开始的,进而发掘药物的性能功效。中医认为石膏纹理像人肌,故解肌热。杜仲色黑,柔软多丝,像人身之筋膜,入肾强壮筋骨。核桃仁形同人脑,故可以补脑益智。橘络似人之肺络,故可行气通络,化痰止咳。丝瓜络亦如人肺络,可入肺经,故可祛风通络,解毒化痰。中医还认为,藤蔓类似人体经络血脉,根据中医取象比类的辨证方法,故藤类药物具备“舒展、蔓延”之特性,善走经络,通其所滞。《本草汇言》云:“凡藤蔓之属,藤枝攀绕,性能多变,皆可通经入络”古代医家认为药物的外形和其性能功效有着必然的联系,对许多中药的认识也是基于这种朴素的思维。
辨其质 晓其义
中医的药物皆出于自然。巨龙细虫,飞禽海鲜,春花秋实,斗兽鸣蝉,丹石黄土,悬瀑流泉,都可入药。于是中药就有五谷的清香,硕果的鲜美,鲜花的芬芳,蜂蜜的甘甜。红白黄蓝,色彩灿然,寒热温凉,五味俱全。动物类药乃血肉有情之品,故常用作补精填髓,如鹿茸、蛤蚧之类。子实类药多润,故可润下,常见如麻子仁、柏子仁等。根类药多汁,可补虚消烦渴,如芦根、葛根之属。肾在色为黑,色黑入肾中药如熟地、杜仲、黑芝麻等。心在色为红,色红入心,如丹参、红花、朱砂等。药辛者能行能散,如藿香。药苦者能泻能燥,如大黄。中药的四气五味,是古代医家长期对中药探索实践的最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