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怒
暑热季节,人体消耗大,容易烦躁,大怒可使阳气上逆于心胸、头面部,出现脑中风、胸痹等危重症状。高温湿热天里,人们会因气津外泄而倦怠,抑制人体的气血,而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可使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清淡
夏季心气盛而肾气虚,应在饮食上减少入心之苦味,增加入肾之辛味。苦味主沉降,不利于阳气的发散。辛味主升散,与阳气发散的状态吻合。有人主张夏季多食用苦瓜,以清热解暑。但过食苦瓜会使阳气受伤,阳虚者尤其不要将苦瓜作为主要蔬菜;同时,也不应食用太多大温大热的食物,诸如牛羊肉、辣椒、荔枝、桂圆等,否则会导致阳热过盛。另一方面,由于夏季阳气偏于表,胃肠的阳气并不足,容易导致胃部胀满、腹泻等。所以古人认为,夏季是最难养生的季节,一则暑热外蒸,一则腹内阴冷,饮食稍有不慎,极易患病。
出汗
保持一定程度的汗出,是夏季养阳的体现。热天,汗孔处于开泄状态,纳凉不慎,容易导致寒邪内侵。现在的人们离不开空调,从外面暴晒后进入过凉的室内,轻则出现外感寒邪的感冒,重则肩背、肢体关节疼痛不已,女性还会出现经期紊乱。人体阳气如不能正常发泄,逐渐会形成阳虚体质,罹患各种慢性病。
运动
许多热爱运动的人,入夏后就渐渐停止了。其实,运动能产生阳热之气,汗出也有发散阳气的作用,夏季进行适度运动非常有必要。
警惕暑湿寒 风寒感冒不少见
夏季的外邪最为复杂,可表现为暑、湿、寒三种邪气分别伤人,常见的疾病有:
1.中暑症
中暑症为夏季正邪侵入所致。在阳光下暴晒;高温、高湿天,人的汗蒸发困难;出汗过多,身体里水和盐分大量排出,水盐代谢紊乱;或过度疲劳、体弱多病,人们就会表现出头晕、大汗淋漓、突然晕倒甚至神志丧失等症状。
防治措施:患者出现头晕、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后,应立即将其移到阴凉处,解开衣服,头部冷敷,让其多喝淡盐水或清凉饮料。一般而言,患者的不适会很快缓解。
2.热伤风
夏季,风寒感冒并不少见。这是因为人体出汗多,肌表汗孔均处于开泄状态,如果冷水洗浴、露天夜宿或在空调房间滞留太久,就会受寒而引起风寒感冒,中医叫“阴暑症”,俗称热伤风。常见症状是流涕、鼻塞、打喷嚏甚至发热,同时又汗流浃背,有的还恶心、呕吐、腹泻。患者常不能迅速康复,尤其是老人儿童容易转为其他病。
防治措施:除避免以上导致风寒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外,夏日感冒后,可饮用香薷饮。原料为:香薷15克,白扁豆30克,厚朴10克。香薷能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尤其适合夏天感寒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呕吐、腹泻等症。
3.腹泻
夏季是腹泻最易发生的季节,其原因一则由于贪食冷饮伤脾阳,导致脾胃虚寒的泄泻;一则由于暑湿过盛,湿邪外侵,困遏脾气,导致湿浊内盛的泄泻。夏季腹泻的患者,还可伴有恶心、厌食、腹部胀满等胃肠道症状。有的患者一到夏季就发病,成了习惯性病症,故被称为“苦夏”。
预防措施:饮食清淡,避免食用鱼肉。可服用藿香正气散、去暑丸等,此外,每天用鲜香薷、佩兰、飞滑石各10克,炒谷麦芽各30克,甘草6克,水煎代茶饮,有一定预防作用。
4.皮肤疮痈
《黄帝内经》说,“诸痛痒疮,皆属于火。”疮痈类的产生与暑热火邪最为密切。火热之邪侵入人体,腐败血肉,导致疮痒的产生。如果热毒不能控制,易导致热毒四溢的病变。从西医角度说,就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甚至肾功能损伤。
预防措施:若发生疖病,疼痛显著并伴有发热,应口服清热解毒中药,平时可常服用绿豆汤,或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饮,注意不要食用海鲜、牛羊鹅肉、麻辣食品。
5.心脏类疾病
我们知道,夏季养生不当,最容易伤及心气。心气虚衰,可有心悸、气短、汗出、头晕等症状,对心脏病患者危害极大。
预防措施:素有心脏病的人,到了夏季要避暑热,同时按时服药,不可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