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居 >

【羌族民居】历尽沧桑的羌族碉楼——东方金字塔(2)

2009-04-22 11:2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碉楼空间内外形态跟其分布地区直接相关,大致分为茂县、杂谷脑河下游、羌峰地区三类。茂县地区以黑虎、三龙、曲谷等乡为羌族碉楼最具原始特点地区

碉楼空间内外形态跟其分布地区直接相关,大致分为茂县、杂谷脑河下游、羌峰地区三类。茂县地区以黑虎、三龙、曲谷等乡为羌族碉楼最具原始特点地区。平面有四、六、八角多形,内或圆或方或六边、八边,内外均有收分。顶部为平顶,通体成锥体。外墙面多以凹面内收弧线形成锥状“乾棱子”造型,是适应地震多发区的独特构造,经受了1933年叠溪7.8级大地震检验。理县佳山寨曾有一座十六层石碉,高53.9米,每层高3.3米。此碉为已知的最高石砌羌碉,可惜在文革中被毁。羌碉上的石块看似信手砌成,其实砌筑每一块石材,使用每一泥撑黄泥,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碉楼从外形看为一个梭台形,从每条轴线看整面墙为梯形。羌碉角线准确笔直,似木匠弹的墨线,墙表面光滑平整无以立足。而且,古羌人在修筑碉楼时将基础深挖到岩层处,加强了基脚的稳固性。将墙体修筑成梭形,形成多个支撑点,起到了较好的抗震作用。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古羌人就已掌握了先进、熟练的建筑技术。这些体现羌族传统和文化特色的建筑,连石头缝里都渗透出沧桑云烟,它们是羌族历史的见证者。这些坚韧古朴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的洗礼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至今仍然完好无损的建筑,是古羌人在不绘图、不吊线、不搭架,全凭眼力,用泥土和片石垒砌而成的,令人不禁为羌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艺而深深折服。

汶川大地震中,汶川县最大最古老的羌寨萝卜寨100%的房屋被破坏;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400多件羌族文物悉数被毁。但所幸的是,最具羌族特色的建筑——千年古碉楼和羌寨,如理县的桃坪羌寨,经历过1933年的松潘大地震,只有3座著名的古碉楼出现裂缝,楼尖部分垮塌。桃坪羌寨古碉楼有1000多年历史,这次大地震后建筑群仍然完好。保存完好。

“羌族碉楼与村寨”目前已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著名旅游景区。它拥有悠久的建造历史和独特的砌筑工艺,富有鲜明的地方建筑原创性,而且还生动地记录并反映出羌族人民在民族迁徙、文化交流、建筑技艺、生产方式、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各种历史信息;它不仅在四川羌族聚居地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在羌族历史文化中也占有很高的地位。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