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
我国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对壮族人来说,过年最大的事就是包粽子了。
在广西,有不同的粽子。端午节的粽子在我的老家是用糯米加硼砂水泡,用竹叶包成三角形,吃时蘸糖水。而过年包的是大肉粽。那坡一带的黑衣壮,还包一种巨大的粽子摆在神台前,有枕头那么大,每家都有两三个,说是母粽子。其他比拳头略大而很多的就是公粽子了。唐朝《岭表录异》云:“南史大官进裹蒸,今之角黍(粽子)也”。《清稗类钞》上说:“广西边境,有临近越南之各土州,凡嫁女之家,必有大粽二送娘家。粽之长可一丈,径一尺,重百余斤”。有点夸张。
其本上来说,肉粽是用泡好的糯米、绿豆去皮也泡好,用专门种植的粽叶,大约用三张粽叶,先铺一层糯米,再铺一层绿豆,再放一条事先用香料腌制的带皮肥肉,肥肉熟了流出油可以滋润糯米绿豆,有的还往里放板栗什么的也很好,包裹起来用稻草扎好。包好的粽子看起来形状象一座山。小时候看到三姑六婆的聚在家里,和奶奶有说有笑地包粽子,便知道要过年了。三十晚,父亲是不睡的,几十个粽子,放在一口大铁锅里,要不停烧火,天亮才熟。初一我们就能吃上飘着粽叶清香的肉粽了。父亲说他最爱吃的东西是粽子,我想是真的。
在壮乡,过年家家户户都包粽子,初一吃上热呼呼、香喷喷的粽子,这才叫过年。
怎么做大肉粽?
用热水炮两三小时的糯米,捞起搁干水,用油盐拌好。绿豆也用热水炮,要泡到用手可以捏开豆皮。肉顶好是后臀补的肉,放点骨头味道更好,但要先切成长条,放酒,盐。白糖,酱油腌好待用。绿豆去皮搁干水,也要用油盐适量拌好。包时先铺好棕叶,舀糯米,在糯米中间划个坑,放绿豆,放肉,又放绿豆盖住肉,最后放糯米盖住绿豆,上面再放棕叶,然后包好扎实。记住肉,绿豆不可以放太多。假如你是第一次包,我担心你会失败。因为包棕子要有点技巧。
首先是粽叶,先煮一下,包的时候先去剪下来,刷洗干净。
材料:用了糯米、花生、绿豆,还有肉,这里要说一下肉,可以放烧肉,也可以是生的肉,但是要切记肉买的时候一定要买五花肉,也就是有肥有瘦的才好吃,假如只是瘦肉是不香的。而且肥的肉,煮上几个小时也感觉不到它的油腻了,吃到嘴里只是感觉很滑。肉要先用盐、糖、味精和南乳调味,先腌上一会儿。单独用碗装开,千万别放糯米里哈,包的时候才放的。包的时候,用三到四片的粽叶,平铺成一个大面,将米放在上面,然后再放上一块肉,上而再放一些米,接着是将左右两边的粽叶翻上包住米,将其中的一边翻下,用手压住,再将另一边也整理好翻下,然后扎好线即可。
煮粽子是比较费时间的,需要耐心的等待。先将水煮沸才下粽子,切记水一定要足够末过粽子。要煮上3-4个小时才可以的。
(责任编辑:抱抱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