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蒙古族敬酒】唱祝酒歌,敬天敬地敬祖宗

2009-05-31 14:4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对人类来说,酒无疑是一个亮丽的发明,蒙古酒文化盛行,他们对酒友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他们会同国敬酒歌来劝说客人喝酒。在其间他们会用借花献佛等手段。

蒙古族历史悠久,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胸怀坦荡的民族,至今保持着一套特有的民族礼仪。酒被蒙古人看作是敬老和待客的最好物品。所以逐渐形成了饮酒的习俗,其中颇有讲究。蒙古族好饮酒,男女喜饮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饮酒有未饮先酻(祭祀)的礼数。“凡饮酒,先酻之,以祭天地。”

无论在饮“赛林艾尔克”(奶酒)或是在饮“哈尔克”(烧酒)时,他们都要对长辈或客人敬酒。有趣的是在敬酒时,还有许许多多的敬酒歌,表达对长辈及客人的尊重。特别是一些敬酒歌,极为普及,几乎男男女女的蒙古人都会唱。在敬酒时,一边唱歌,一边敬酒,气氛十分活跃感人。在流传极广的一首敬酒歌中,形容用金杯、银杯和铜杯斟上满满的酒,和长辈和客人欢聚在一起的欢乐心情。除此之外,在博尔塔拉、巴音郭楞等地的蒙古人还用古老的民间曲调唱敬酒歌,歌词一般也不固定,大都用比喻的手法,以借用他们熟悉的山、水、鸟、花卉、湖泊、兽类等,来抒发和表达对长辈和客人的尊敬及思念的心情。歌词因人而异,很有分寸。

蒙古人对长辈和客人极为尊重和热情,所以当长辈和客人上马、下马、进门、迎接、送别时,都要敬酒,有时还要唱上一段精彩的敬酒歌。例如送客人上马时,要敬上一杯“马镫酒”,祝愿客人喝了酒后腿上有劲,一路顺风。

蒙古人在敬酒时,也常有“借花献佛”的习俗。例如当主人敬给客人一杯酒时,客人也可以借主人的酒,敬给其他人,以表达尊敬和友好的感情。不过,蒙古人去作客或是看望老人时,从不空手,往往都要带上酒或其他食品。

蒙族有客来必热情款待,宴饮必备各种酒,献上纯净的马奶酒和各种肉、乳食品。主人和客人必须畅饮,“男女杂坐,更相酬劝不禁”,“客饮若少留涓滴,则主人更不接盏,见人引尽则喜”,“必大醉而罢”。他们认为,“客醉,则与我一心无异也。”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席的位置。客人不走,家中年轻媳妇不能休息,要在旁听候家长召唤,随时斟酒、添菜、续菜。

遇到尊贵客人时,敬酒要实行“德吉拉”扎节:主人拿来一瓶酒,酒瓶口上糊有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往额头上一抹,客人依次抹完,主人才拿杯子斟酒敬客。客人这时一边饮酒,一边说些吉祥话或唱歌。牧民招待客人喝茶叫“浅乌”,当主人给客人敬茶时说声“浅乌”,客人如客气说不喝,主人则以为客人不喝或不好喝,就不再给了。

因此客人要尊照蒙古法族习惯,主人敬茶时要少喝点,停会儿再喝,不必客气。此外,敬客人酸奶子时,主人要放在客座中间,先由长者端起来喝,碗内喝完,主人再斟满,依次轮番饮用。但第二次轮饮时要表演一个文艺节目,之后主客才共同进餐。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礼仪程序进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诵。一般敬酒礼仪如下:敬酒者身着蒙族服装(头饰、蒙古袍、腰带、马靴),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献歌,歌声将结束时,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额),施礼示敬或少饮一点;主宾饮毕酒,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待客时主人经常要唱敬酒歌敬酒,一支歌客人要喝一杯酒,使之不能拒绝。蒙古族认为让客人酒喝得足足的,才觉得自己心意尽到了,所以主人家从老到少轮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知道客人喝下为止。

蒙古族人在结交知己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用装饰有彩绸的精美牛角嵌银杯,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