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八月十五话明月:中华民族的中秋情怀

2024-09-13 15:0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勃
天上的圆月,不仅引导人们将中秋节过成一个团圆节,更为分离的人们提供一种隔空团圆的慰藉。

  天上的圆月,不仅引导人们将中秋节过成一个团圆节,更为分离的人们提供一种隔空团圆的慰藉。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月亮的传统,将夏历的月朔、月望日作为节日的标志时间,是传统节日的重要特点。所以出现了一系列这样的节日,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送寒衣节等,其中尤以八月十五中秋节与月亮的关系最为密切。中秋节兴起于唐代玩月之风,后世更有拜月、玩月、吃月饼等习俗。月亮,为中秋节营造了唯美浪漫诗意的气氛,成就了中秋节团圆节的独特气质并丰富了团圆的意涵。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不仅带给人们温暖和光明,其运行规律还是中国古代制订历法的基础;根据它们抽象出来的阴阳观念,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也是中国人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概念。而月亮的时缺时盈,引发着人们对月亮的兴趣和感情。因此,不仅历代王朝都重视对月亮的祭祀,形成了秋分夕月的礼制传统,文人和民间对月亮的咏唱也代代不绝。但在唐代之前,人们并没有格外关注八月十五的月亮。

  约中唐以后,八月十五的月亮开始被赋予更高价值,成为“不寻常”的月亮。正如栖白《八月十五夜玩月》诗中所云:“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八月十五,中秋恰半,天高气清,月色最好,月亮也比平常显得更大更圆。这样的月亮引起了普遍的兴趣和观瞻,很快形成了八月十五玩月的社会风气。张南史《和崔中丞中秋月》诗云“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都反映了这一风气的普遍流行。

  八月十五玩月,是节日时间与节日习俗的有机结合,也意味着中秋节的初步形成。此后,中秋节的地位迅速提升,深为世俗看重。

  为更好地品味欣赏自然之美,中国古人十分讲究玩月的地点。山上、船里、水边,空旷高远之处,最宜赏月,由此形成许多著名的赏月场所和景观,如上海陆家石桥,杭州西湖,北京颐和园、卢沟桥,扬州二十四桥,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等等。

  “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除了玩月,祭月也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活动。在宋代,都城人家的小孩子,从刚刚开始会走路的,到十二三岁的,不论贫富,不论男女,都穿上成人的服饰行拜月之礼,“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明代北京人祭月,要用圆形的果、饼与西瓜供一种特制的月光纸马,上面绘有端坐在莲花座上的月光菩萨像,旁边有持杵捣药的玉兔。有的纸马长达丈余,金碧辉煌。月出之后,向月而拜,并焚烧月光纸,大家分享供品。

  祭月的瓜果供品总是被赋予吉祥寓意,传达着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如上海人家要供四色鲜果,多为菱、藕、石榴、柿子等,寓意“前留后嗣”,还有煮熟的毛豆荚、芋艿,称为“毛一千,余一万”,以讨吉利。无论哪里,月饼是祭月时不可缺少的物品,明清时期有特制的祭月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十分好看。月饼不仅用于祭月,还是馈赠的礼物和家庭共享的美味食品。在中秋月亮的清辉下分食圆圆的月饼,天地之间因此增加了浓浓的香甜和人情味道……

  中秋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中绝大多数都与月亮有关,也因此,中秋节的习俗活动大多发生在晚上。“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一轮明月不知为中秋增添了多少浪漫与诗意。

  同时,明月很早就与思恋亲人、怀念故乡联系在一起。而中秋月,既圆且明,又处于万物开始变得萧索的仲秋季节,更容易触动人们的心弦。由天上月圆延及人间团圆,在中秋节兴起之初即成为人们萦绕难去的情怀。宋代以后,中秋节更径称为团圆节,成为我国最具团圆意味的一个传统节日。

  中国人安土重迁,崇尚亲戚相守,更将节日里的团圆视为人生乐事,但无论何时,总会有人因为求学、经商、仕进等种种原因告别亲友,离开故乡。于是,鹊飞露重里的寂寞,清秋朗月下的孤独,他日相守相聚时相知相契的温暖与欢乐,此时此地不能共享良辰美景的惋惜与遗憾,种种滋味都会酝酿发酵成化不开的情思与乡愁,在中秋节期间抒发出来。武元衡怀念从兄,不由感慨“地远惊金奏,天高失雁行。如何北楼望,不得共池塘”,李群玉怀念家乡,竟然“泪逐金波满,魂随夜鹊惊。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苏东坡怀念子由,更吟诵出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里共婵娟”,升华了团圆的含义。团圆不再仅仅是面对面的把酒言欢,亦是同一轮明月下的天涯共此时。天上的圆月,不仅引导人们将中秋节过成一个团圆节,更为分离的人们提供了一种隔空团圆的慰藉。

  尤值一提的是,最迟在南宋末年,中秋节的团圆内涵已从一人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国家层面,刘辰翁《水调歌头》云:“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沈河白璧,光气彻天浮。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就承载着对收复故国的渴望。而如今,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亦寄托于中秋明月,包蕴于中秋团圆的内涵之中。

  (张勃 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4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