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是蒙古族发祥地。到现在为止,还生活着一支蒙古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部落——巴尔虎部落。
巴尔虎蒙古人因信奉萨满教,为儿女成婚时尤其注意选定吉日,认为这是关系到儿女今后幸福、平安、顺利的大事。
在征得女方家长的同意之后,新婚的日子终于定了下来。这一喜讯,马上在巴尔虎草原传开了。新郎和新娘的家长,纷纷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发出邀请。这件婚事,让整个巴尔虎草原变得喜气洋洋。
离结婚的日子还有十几天,新郎家已经开始了迎娶新娘的准备工作。按照巴尔虎人的习俗,新人的蒙古包要用新毡覆盖。所以在搭建新房的同时还要制作新的毛毡。擀毡子,是一项需要很多人参加的有趣的劳动。
毡子擀好之后,小伙子们把毡子包起来,拖在马后一圈一圈的跑。以便使新毛毡变得平整和结实。
此刻,远在百里之外的新娘家中,心灵手巧的妇女们都聚在一起,缝制新娘和新郎的结婚礼服。在巴尔虎地区,姑娘出嫁要准备四季服装:单袍、棉袍、羊皮袄、马靴等。这些精美的服饰都是一针一线用手工缝制的。除此之外,巴尔虎人结婚还需要缝制一个特别的新婚枕头。
由于草原地域辽阔,聚会的机会不多,所以草原上的人们参加婚礼都要穿上自己最美的服饰。婚礼也是大家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
巴尔虎人夏季身穿“特尔列克”,腰系色彩鲜艳的丝绒腰带,冬季以皮袍为主,有光面皮袍、吊面长毛皮袍、短毛皮袍,即保暖又轻便。
经过十几天紧张的筹备,这天黄昏,迎亲马队终于准备出发了。祝颂人手沾奶食、敬天地神灵为迎亲队伍祝福。而穿戴一新的新郎如同背负弓箭出征的战士。在巴尔虎,婚礼往往选择在夜晚娶亲,新郎的武士装扮,也是成吉思汗时代抢婚遗风的保留。
新郎家距新娘家约百里之遥,迎亲队伍要在夜间十一时赶到新娘家中。
问安之后,男方将带来的礼物献给女方的家长,意思是两方的婚宴将合在一起举行。
出发之前,新娘的长辈给新郎穿上新衣并为他围上五尺长的腰带,取长命百岁之意。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为新郎背上弓箭。
按巴尔虎婚俗,天亮之后迎亲的队伍要先行返回,向家人传报喜讯,等待新娘的到来。
随后,新娘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喝过送亲酒后,准备好嫁妆,赶着陪嫁的牛羊,送新娘出嫁。马上就要告别慈爱的父母和家人,告别养育自己的故乡,新娘不由十分悲伤。
母亲眼含热泪送别心爱的女儿,祭洒鲜奶为她祝福。
在巴尔虎婚俗中,男方要派人在半路上迎接送亲的队伍,并向尊贵的客人敬烟敬酒。然后两支队伍合在一起,像新郎家策马狂奔。新郎家中,人们早早站到蒙古包外,焦急的向远处张望。送亲马队到男方家后,绕蒙古包顺时针转三圈到拴马桩旁下马。新娘在家人的护佑下姗姗来迟。按巴尔虎婚俗,新娘下马后要等到大家把嫁妆放入新房后,才能走入新房。 在婚礼中最有意思的要数打枕头的风俗了,人们抢着用木棍抽打新娘带来的新婚枕头,意思是为新人洗去一路风尘,让他们拥有纯洁的心灵,并彼此忠诚。
一番热闹过去,男方家按辈分顺序把送亲的人们请入蒙古包中。
典礼之后,新娘开始下厨熬奶茶。按照祖传的规矩,新娘要将出嫁后第一次煮的奶茶敬给大家品尝。这是新媳妇厨艺的展示,也标志着从今开始她就是这个家庭的主妇。
喝过新娘煮的奶茶,送亲的队伍就要返回了。新娘的长辈叮嘱新婚夫妇要尊老爱幼,相亲相爱。
男方家人向新娘家人敬酒送别。送亲的队伍中,身手敏捷的小伙子抢过敬酒的银碗,策马扬鞭而去。男方事先准备好的骑手立即追上,抢夺银碗,这是双方技巧与力量的比试和较量。
在一片祝福和道别声中,送亲的队伍踏上了归途。新郎家中从四面八方赶来祝福的人们,开始纵情歌舞。草原的篝火一直燃烧到天亮。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