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芽”是一个壮族村庄的名字,坐落于滇桂结合部右江上游地区剥隘镇的大山之中,隶属于云南文山的富宁县。在壮语中,“坡”即山坡,“芽”是一种开黄色小花的灌木,俗称“黄饭花”,又称“杨咪咪花”,采黄花煮于沸水,可得壮家人制作五色花糯饭所需的黄色染料,“坡芽”即“山花烂漫的地方”,2006年2月,坡芽歌书的发现,使默默无闻的坡芽村扬名国内外。
剥隘镇坡芽村村民农凤妹家中珍藏着一块宽约一尺,长二尺余的白色土布,上面绘有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鸟笼等81个物象符号,每个符号大小约一寸,由仙人掌的汁液绘成,被当地人称为“布瓦吩”。在壮语中,“布”指“一张、一页或一面”,“瓦”指“绘画、花或歌”,“吩”专指“唱歌”,“布瓦吩”即“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翻译成汉语即是“歌书”。
“布瓦吩”上的每一个图案,代表一首固定的山歌,总共记录了81首,均为壮族情歌。农凤妹介绍,这些图案是她祖母传下来的,她小的时候学唱山歌,祖母手把手地教她画这些图案以帮助记忆,久而久之,这些图案便深留于心,只要见到图案,即可唱出整首山歌,图案的作用相当于一首歌的标题。目前在坡芽村仍有20多人能通过图案认读山歌,这部歌书的持有者农凤妹和其堂媳农丽英是其中的佼佼者。
《坡芽歌书》记录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遇到相识、相知、相恋并相约白头偕老的情感历程,曲折婉转,情真意切。诗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壮族文化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这些民歌每首皆独立成篇,以壮语北部方言演唱,男女对唱,一唱一和;句式多为五言,每首四句或数十句不等,韵律严密和谐,曲调抒情优美,鲜明体现了壮族作为稻作民族的诗性思维特点和艺术表现技巧,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
这是一部壮族爱情组歌,反映了谈情说爱的全过程,展示了青年男女的炽烈感情和相互拷问的智慧。歌书以“月亮歌”开头,一位英俊的小伙子遇到一位漂亮的壮族姑娘,怦然心动,向她展开了“凌厉”执着的攻势。壮家汉子很朴实,他并没有说“我爱你”之类的话语,而是直接诉说家庭贫寒和单身之苦,用生活的艰辛来唤起姑娘的同情。小伙子唱到“夜晚明月如镜,照得四下亮汪汪的,哥哥我想起你来啊,只有叹惜自己的命苦,我的命苦得就像被水坝困住的水,苦得就像被围在山坳里的牛……”,聪明的姑娘用种种方式来试探,最终对小伙子产生了爱意,但她并没有马上答应他的求爱,直到确定小伙子确实没有家室和女友,这才应允交往。
《坡芽歌书》的发现,对于壮族文化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这81幅图画具备文字的某种性质:一是形固定;二是音固定,但一幅图画代表的不是一个字音,而是一首歌;三是义固定,且内涵比一般的单字丰富。
这种以口传为主、辅以符号记录的文化传承方式,应该说是壮文化传承中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三种文化传承方式,这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方式。在富宁县,世代流传的壮族民歌曲调就多达20多种,类似的民歌文化现象,即使在壮族聚居的广西也不多见。
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是云南省民族文化遗产中可以与东巴文化并相辉映的宝贵民族文化资源,是我国活着的图画文字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认识价值和开发价值;它的发现将填补壮族没有自源性古老文字的空白。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