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有一种与台球类似的游戏项目,名叫“吉韧”,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藏式台球”。其实吉韧是从印度流传而来,经多年的藏化而成为一种藏族游戏。吉韧的游戏规则类似于落袋式台球,而吉韧的台面却酷似围棋盘,长、宽各约一米,四边有木条作围边,四角各有一个洞。
吉韧的本子藏语称为“安折儿”,台面上共有黑白色各九个子,此外还有一个红子,藏语称为“多玛布”。 吉韧是流行于藏族地区特有的木制娱乐用品。属舶来品,据说是过去住在拉萨的克什米尔回族人带入西藏的,约40年代初流行于拉萨,吉韧传入西藏伊始在达官贵人和商人家庭流行,后逐渐在一般贫民家庭和甜茶馆流行。
吉韧类似斯诺克台球。吉韧桌面形状像围棋盘,长、宽均约一米左右,四边嵌有木板条,四角各有一个洞口。吉韧的母球称为“安则”,其粉球分黑白两种,各有9个。此外,还有一个“多玛布”(红石头或红球),“多玛布”必须在打进了一个以上的粉球后才能打击。吉韧的摆球方式也很讲究。先将6个白粉球以人字形摆放于吉韧桌面中心,9个黑粉球呈正三角形紧贴白粉球,余下的3颗白粉球紧靠黑粉球。
吉韧与台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击球不用球杆,而是用手指(一般用食指)弹击母球,使其借力击打黑、白粉球或红球,并弹入桌上四脚任何一个洞口。吉韧比赛分2人单打或4人双打,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
开棋者须选择借助本子弹击白子进洞为目的,而后弹者需弹击黑子进洞为目的。台面上的红子只有在把自己一方八个子弹进洞后才能弹击进洞,先把自己一方全部子和红子弹击进洞者为胜出。
开局时吉韧台面上的棋子布局十分讲究,先以白子围绕红子摆成“人”字形,再把黑子每三个成一组并成“品”字形插入白子的人形空挡中,最后把剩余的三个白子分别点缀在黑子品字的最外面。
弹击棋子进洞时可以选择台面上的任何球洞。弹击手法也分正击、侧击、反手击等多种,而击子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反弹)等。
比赛一开始,双方就力争用手指将自己的球弹入桌洞中,并利用弹击机会,将对方的棋子打乱,巧妙地阻止其进入桌洞,从而达到进攻与防守的“双赢”。
吉韧的台面因其质地、光滑度分为许多档次,通常使用糌粑面粉作为台面的润滑粉。吉韧的台面制作完全是靠手工,一般需要二周左右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价格较贵,一般需要数百元,而棋子由于使用木材材料特殊而更加昂贵。吉韧的台面需要日常养护和维修。
在西藏最热闹有趣的吉韧赛莫过于甜茶馆。在甜茶馆里茶客们边品茶边谈吐幽默地玩着吉韧:茶客中不乏吉韧高于,对战双方各出奇招,—方弹击自己的棋子时给对方造成障碍,对方则运用形如“A”等多种战术绕过障碍准确弹入自己的棋子。双方都在考虑先弹击哪个棋子有利于自己再次弹击,同时给对方制造障碍。类似台球比赛。有时许多过于热心的茶客围观着吉韧比赛,各孰己见的茶客你一言他一句指挥赛吉韧的人,在众人大呼小叫的操纵下,对战双方似乎没了主意,弹击棋子的手仿佛成了众人的工具,傀儡般被人摆布,令人忍俊不禁。
真正的吉韧高手对台面的要求不同于一般人。在拉萨城中,上好的吉韧棋馆被公推为位于林廓北路靠近拉萨中学的“同胞”茶馆。吉韧这种古老的传统娱乐活动,不仅已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而且西藏自治区每年都举行高水平的比赛。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