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白族习俗】三道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习俗

2009-07-14 14:5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海洋之心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如今,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三道茶”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同样具有很深的哲理,其质朴的道理是告诫人们、特别是青年人“要先苦后甜,只有勤劳,才能幸福,好日子来之不易”。

大理的白族“三道茶”最早见于徐霞客的《滇游日记》,随着佛教在大理的兴起,寺庙中提倡坐禅饮茶,香客和游客也喜欢饮茶止渴,使茶道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三道茶”,成为白族饮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三道茶起源于公元8世纪南诏时期,传承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唐樊绰记《蛮书》记载,早在南诏时期,白族的先民就有“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惯。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到大理,曾被宾川鸡足山僧众以三道茶招待,他在游记中有“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的记述。

白族待客,一般是在堂屋。主人在木架铸铁火盆上支起三脚架,煨上水壶,然后在与客人寒暄中开始了烹茶过程。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

第三道茶,称之不“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白族敬茶的礼节似乎也很繁缛。烤茶者首先将第一杯茶双手齐眉敬给客人,客人接茶后又转敬主人家的最长者,然后一一央敬,待对在座的人都央敬一番后,才开始啜饮。白族也很考究茶具,有“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细”直说。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致小巧的瓷盅为上品。斟茶不能斟得太满,白族俗语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品尝白族“三道茶”,并不像我们常见的喝茶与品茶,而是被赋予了浓郁的民族风情,现已发展到茶文化层次。“三道茶”中的每一道茶都伴有三五个歌舞节目,饮茶时可边品茶边欣赏文艺节目,既有解渴歇乏之宜,又能赏心悦目地鉴赏白族歌舞。至第三道“回味茶”,饮至过半时,年轻漂亮的白族青年便会来邀请宾客共舞,当你置身在浓郁的白族文化氛围里,定会产生你就是“美丽多情的金花”或你就是“朴实、勇敢的阿鹏”的感觉,使你的旅途增添一层梦幻的色彩。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