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变成鬼,要到“阎门坎”(阴间)去,对鬼不能随便冒犯。这些观念影响到他们的丧葬习俗。
鄂伦春族讲究安葬迅捷。在葬地选择上,一般要选择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树有根,水有源,意味着子孙后代永续不断。
鄂伦春族曾有一整套丧葬仪式。既有古老仪式的遗存,也有不少封建社会的影响。人死后,由家人穿好衣服,尸体头朝北、脚朝南停放在原来居住的“仙仁柱”中,尸体安放好后,要通知亲友,如死者是妇女,要通知她娘家。当天要给死者上供。上供时,亲属们要为死者磕头并痛哭。亲友到来后,死者的子孙要给客人磕头,长者不还礼,同辈者要还礼。前来吊丧的亲友,如是死者的晚辈,要给死者磕头,如是长者,只给死者鞠躬。死者亲属要跪下陪着哭泣。来吊丧的亲友,一般要带来烧酒、兽肉和衣物等,以给死者上供。
安葬方式有几种,其中最古老的葬法是风葬。风葬又可具体地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树杈卡尸葬,一是吊棺葬,一是相棺葬。最原始的一种风葬是选择3、4棵树,借树杈搭上横木,横木上铺上树枝,把死人放在上边盖好。后来亦实行土葬。土葬用的棺材与汉族相似,但较为粗糙。如果没有棺材,可在土坑中用木杆做成方框,然后放入尸体、盖上木杆再埋上土。对因急病而死的青年人和孕妇都实行火葬,方法是将棺木放在架起的柴堆上烧,心脏部位尤其要烧透,否则他们变成鬼后会缠绕家人。水葬则用于因溺水而死的人。一般是先将死者用过的帽子等物扔进河中,然后将棺材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去。
陪葬物品中最常见的是马。如果杀不起马,就将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马具等驮在马上,围绕葬地转几圈,说几句陪葬马的话。陪葬物品除马外,还有死者生前用过的日常用品,如碗筷小勺、猎刀、烟具、男性的弓箭、女性的熟皮工具和针线盒等。
出殡时有射“领路箭”的风俗。有的地区有“牵线”的习俗。萨满扎好草人,草人拴上数条线,死者子女各牵一条跟随其后。到葬地,萨满念祭文,念完后,用“神棒”将线打断,把草人扔出很远,以示死者灵魂远离而去,不牵连生者。
人死后的第七天即“头期”,以及重要节日、清明等都要到葬地祭祀。到周年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祭祀前要新搭一个仙人柱,内设床铺、被褥,床头燃上蜡烛,桌上摆上供品。祭祀时,要念祭文。祭文包括死者的情况:姓名、生卒年月以及死因,还包括死者晚辈以及来宾的姓名。并且室内点灯,室外燃篝火,使灯火通明。摆上酒、菜,人们边吃、边唱、边谈,烧纸。通宵达旦,直至第二天天亮方结束。
鄂伦春族人死后,家人一般都要戴孝,时间、长短、男女有别。
鄂伦春人在葬仪中,周年祭最为隆重。举行周年祭前,死者在“仙仁柱”中的铺位一直要照常摆放。 举行周年祭时,在此铺位上摆一小桌,把亲友送来的礼物摆在桌上。来的亲友,要跪在桌前给死者磕头,死者家属要陪同一起磕头。
这个仪式结束后,家属和亲友带着亲友送的礼物和死者的遗物前往墓地。到墓地后,大家围着篝火而坐。夜幕降临后,祭礼开始,同辈人站着,晚辈跪着。主祭人宣读礼单,念到谁的名字,谁答“加”(是),同辈的向死者鞠躬,晚辈的磕头。仪式结束,死者家属中男人开始给亲友敬酒,敬酒时要双腿跪下递过去,酒过一巡,端上大块手扒肉,大家边吃肉喝酒,边以崇敬的心情,谈论着死者的业绩和美德。过一两个时辰,再宣读一次礼单,到深夜要第三次宣读礼单,然后把葬在树上的棺材抬下来,家属和亲友一起下手捡尸骨,把尸骨放在棺木里,进行土葬。安葬时要烧纸,同时将礼单一起烧掉。在此之后,再喝一会儿酒,周年祭就结束了。这是主人趁宾客醉酒之时,把礼物悄悄地赠给每一位客人,或塞在衣兜里,或系在纽扣上。把吃剩的兽肉也分给每位客人,让他们带回去享用。周年祭过后,死者的子女也就脱孝了。
解放以后,鄂伦春人繁复的丧葬习俗已基本革除了。现在人死后,一般都换上新衣服,然后用木棺装殓,进行土葬。在棺材和坟前上供。如果是职工逝世,一般由单位开追悼会。每年清明节进行扫墓。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