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上了年纪,他的子孙就要将棺材造好备用,棺材由“天、地、墙、头尾”共 6 块杉板组成,两头分别刻有“福”、“寿”二字,涂朱红色,要备寿衣 3或 5 件,必须有一件白短衫、一件黑长衫,其他为黑或蓝短衫。还要备食物。老人到了风烛残年,子孙就要购买牛皮去毛、煲熟晾干后备用;到了病危时要磨糙米以及购买其他要用的食品,如黄豆等,准备做斋饭。
寿终正寝的老人的丧葬首先要“浴尸”。孝女孝男到河边“买水”(烧纸线、投钱币到河里)回来,用山苍子叶等芳香消毒植物烧汤水给死者洗身,一般由本房的晚辈亲属操作。
仅用毛巾湿水拧干,象征性的给死者洗澡洗完尸后,男性死者由其子剃头,女性由其女梳头,接着穿寿衣,男性死者由其子孙等人操作,女性死者由其女等人操作,寿衣要黑白相间,长短相配,里白外黑,里短外长。
报丧用座地铁铳放三炮,讣告全村和邻村,这种铁铳平时很少用它,只有办红白喜事才用。而红事即喜事均有季节性,而丧事的季节是无法选择的。因此,平时响三炮,必然是丧事,不言而喻。亲戚、邻居或不同村的同姓人则做好准备来吊丧。如死者为女性,男家亲属要派一人往外家报丧,俗称“送符音”。外家亲人得知“符音”,舅父即率兄弟等赶来验尸,看遗容,然后回去准备吊丧物。
装殓、棺木内四角和中间分别放置五枚金属币并用草纸折成三角钱,在棺内底板上排列成鳞甲状,表示死者骑麒麟到阴间去,再用白布一幅铺上。然后将死尸仰面平放棺中,头棺置棺木的大头,用稻草或死者旧衣物制作枕头,并将随丧入棺的东西插于棺内尸体两旁,最后盖上白布。棺木以男左女右的位置放在厅堂内。棺脚放一张桌,点上“常明灯”,摆上“三牲”,棺木不上盖,以便来吊丧的人来看遗容。
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脚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脚亦穿草鞋,日夜守候在棺边痛哭,以示忠孝。前来吊丧的亲朋,均戴麻巾。男的束于左臂上,女的扎于头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念经文。给死者超度亡灵。
打斋,壮话称为“设道”。为死者“设道”送魂,一般有三种类型。大型的叫“送终”,由“师公” 5-7人念经七天七夜(或三天三夜),还有“八音”吹打,富家人打斋多用大型。中型的叫“开路”,“师公”1-3人,念经三天三夜或一天一夜,没有“八音”,多数人常用此型。小型的叫“点眼”,“师公”1人念经,用油纸点火照死者眼睛,意为引导死者到阴间,贫穷人家多用此型。在“设道”期间,要用一铁锅放在棺脚前烧“灵魂纸钱”,还要将事前准备好的通节竹竿直插出瓦面。据说这样好让死者灵魂升天。
死者生前的亲戚朋友在盖棺前来吊唁,并要赠送米或钱币和云香元宝纸钱。至于外家人来吊丧,还要办品,举行礼,宣读文。外家亲人来吊丧时,要在村前一路痛哭进门。孝男要手拄“孝杖”在门外下跪痛哭迎接,表示罪孽深重,请求恕罪,直到外家人安慰扶起才能起来。吊唁人吃饭时,长男要向每席人跪哭三声,以示悲痛和谢意,直到席上人说“无可奈何”之类的安慰话扶起后才离开。
前来吊唁的人看过遗容,师公念完有关经文后方盖棺,用三枚长铁钉(叫“三才钉”,寓天、地、人之意。)把棺盖钉实。如果死者是男性的,按左二右一打钉,女性的则相反。在打钉时,每打一钉则由“师公”念一句话:“一钉天开如子,二钉地辟于丑,三钉人生于寅”,钉完又念“庇尔子孙代代昌荣”。其意思是要死者“安心地去”,并在地下安息,不犯天、地、人,庇荫后代昌盛。
将棺材抬出村外地坪用圆条木头或条凳垫上。并用两条长杉木夹棺捆扎好,“师公”念咒喷“符水”,孝男孝女三拜,三叩首。抬棺材的人要跨过棺材头、表示要让“阳气”压倒“阴气”,日后鬼不会凶恶。直到“师公”用“令尺”将盛“符水”的碗击破后抬走。
出殡队列,在棺材前面,由幡旗和度布引路,幡旗是用带叶的一根竹枝制成的,把写有死者姓名、殁日、坟地坐向分针的纸条挂在竹枝上。“度布”即白布,约7 尺长,俗称“布桥”,死者生前亲戚所送,由几个妇女双手举布扯拉,跟在幡旗后面,持幡旗及度布者均不能回头看望,一个妇女执两壶酒和一盏点燃的防风灯,紧随度布队列,边走边撒纸钱和米饭,以沿途的拦路鬼。棺材后面,孝男孝女跟着,孝男象征性扶柩,孝女啼哭不止。
出殡后,丧家在屋的一角安桌设死者灵位,朝夕供奉饭菜,过节点灯烧香。满三年孝男孝女才脱孝服。
在死者的葬式上,壮族曾经有过各种葬式。如岩洞葬、悬棺葬、屈肢蹲式葬、水葬、火葬、拾骨葬等。而民间普遍流行的是拾骨葬。
拾骨葬,又叫迁葬,是将棺尸埋葬,上土筑坟,过三五年后,择吉日良辰,再开棺拾骨迁葬,俗曰“拾金”再葬。
壮人认为,拾骨葬是帮助先人的灵魂从地下回到地面,以便逢年过节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如今拾骨葬之俗民间尤存。
1950年后,壮族民间的丧葬礼仪风俗文化有了不少的改变。丧礼、礼服、脱服以及迁葬等均从简。然报丧、入殓大体仍沿旧俗,一些地方还请道公做道场念经。
在壮族好些地方,有类似现在治丧委员会的“老人会”。如果这家是“老人会”成员,必须马上去报葬,“老人会”立即出来协助办理丧事。“老人会”现在依然存在,不过已经没有迷信的内容,变成纯粹是互助的团体。参加该会的会员,交十个碗,十个羹匙。并把姓名写在传命牌上,该会积累了一大批餐具,供有丧事的会员借用。平时可以租赁。每年旧历六月初六为改选正副会长的日子,会员各派一名男子到指定地点赴会,各带家酿米酒若干。宰一头猪作宴席。会长主持会,照例要阐述一番宗旨,宣布申请入会名单,用协商办法选下一任正副会长。会务办完,即共饮团结酒。谁家老人去世,会长便召集会员齐心协力处理后事,壮语叫做“含卢过喝”,意思是划船过河滩,同舟共济过难关。会长为死者家属征集钱、米、酒等物。会员各家壮实男子要出来帮助打柴、修桥、铺路、挖坑、扶棺、料理吊唁事宜,事毕,会长设宴酬谢。会长还要出任丧家办理丧事的总指挥。有了“老人会”,即使是贫寒之家,丧事也能隆重举行,使儿女尽到孝道。这是壮家人团结互助的好传统。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