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舞是舞阳河流域苗族(俗称高坡苗)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其特点是节奏热烈,舞姿变化不大而又饶具风趣,道具简便,参与性强。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天空突然象着了火一样,干旱炎热,百花凋谢,五谷不生。原来,清水江的龙太子被望坡老人杀死了,浮在水面,故引起气候反常。于是,人们请来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分别把十二个蛋、十二支香、十二砣泥巴供奉在天神、龙王前,烧香烧纸,向天神、龙王赔罪,请求给予风调雨顺。但是,整整求了九九八十一天,天神、龙王仍然不肯下一滴雨。人们只好成群结队的去到处呼喊,连呼喊了一个月,天上的姜央听到了呼喊声,连忙求见雷公,请求雷公开恩降雨。雷公不但不理,反把姜央骂了一顿。为了解除百姓苦难,姜央想来想去,砍来竹子做成芦笙,吹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雷公听到芦笙曲,十分高兴,禁不住拿起两根小板凳,“啪啪”地敲响起来,并且不停地欢跳。雷公的板凳舞又感动了天神、龙王,于是给人类降下雨来。人们兴高采烈,也拿板凳跟着雷公跳起舞来。从此以后,板凳舞就在施秉一带的高坡苗族中间流传下来了。
板凳舞内容健康,易懂易学,四季可跳。舞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跳板凳舞的苗族妇女,上穿无扣紫色大襟,下着紫色百褶裙。施秉苗族板凳舞,一般在正月间比较盛行,亲戚好友拜年访客,饮酒之余,微醉之际,主客即跳起板凳舞以助兴。舞蹈属纯娱乐性,场面壮观,动作大方,节奏热烈,可称为苗族的狂欢舞。还有一种板凳舞,在老人过世之后才能跳。男女用板凳相击发声,跳起欢快的舞。这种舞更为热烈,充分体现出苗族人朴实、粗犷的性格特点。舞姿既欢快而又诙谐。板凳舞跳到高潮时,有些妇女会相互拥抱,踩着点子,有些则手拿木棍、竹把等物,做出骑马、跳芦笙甚或作爱等姿态。有些妇女还两手高提百摺裙角.向左右的男子煽来煽去,给舞者增添热闹气氛。客人不注意,还被主人在脸上打上紫色“印印”(称“花猫”)。打得越多,则说明主人对客人的情意越深。客人的颈上还往往被主人挂上一串串洁白的玉米花,其景其情,妙趣横生,把整个跳舞场面推向高潮。
该舞多在白天表演,也能在晚间演出。每逢元旦、春节、正月十五元宵夜等节庆之际,随着“狮子”、“龙灯”等玩艺合在一起表演,也能单独在村头、稻场上围圈玩耍。表演者均为男性,人数一般为四人、八人或十二人不等,均需成双成对,方可翻舞跳耍。表演时,每人手中都持矮小长凳一条,道具服装十分简便,最易于群众接受和欢迎。尤其在夜间表演时,艺人将板凳的四支腿上,用油棉包住,再用火点燃,便可舞出“火龙翻滚”、“烟火腾舞”的壮观景象,令人喝彩不迭。
苗族的板凳舞主要流行于革一、后哨、大塘、台盘等地。是在走亲访友时,妇女们酒后随兴而起的一种舞蹈。舞蹈场地不限,或在某家里,或在寨坝上。这种舞蹈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板凳,因而得名板凳舞。舞蹈时有两种跳法。一是由一名妇女敲击板凳,其余妇女围圈用双手随节拍拍手,双脚轮换狂跳讲边歌边舞。歌内容结合走亲内容随兴而编,但大多歌词是围绕攀亲内容而唱。如:“亲家哟亲家哟,亲家真亲哟,亲家的鼻子长又长,傻乎乎去扛穿机板,扛不动哟用足力气扛……”歌意为穷亲戚攀富亲戚,攀不上也用力攀。
另一种板凳舞蹈是参加舞蹈之人每人双手各持一只凳子,集中在较宽的坝子上,一起围着圈子转跳,舞蹈动作是先走右脚用脚踉向外、前点两点,与此同时双手的板凳也击两下,之后收左脚向内、前点两点,双手板凳也即拍两下,如此反复几遍后。圆圈队形又逐渐转换为面对面并列两队形。舞蹈动作基本同前,舞时两对面伸出有手持板凳相互击一下,又换左手相互击一下,二人在作这两个动作时,各自的右、左脚跟也互换点地。之后,面对面各自转身向外斜成“弓”字形击了两下,与此同时二人屁股相撞,百褶裙子飞扬。如此反复几遍后,各人又边击板凳,双脚同时起跳如蛤模跳跃状,一边手击板凳,一边与其它舞蹈妇女用臀部东击西碰。如此反复狂舞,直到兴尽方休。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