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神崇拜
昔日,壮乡的村村寨寨,都在村前建造庙宇,庙内设神台,立神位,供奉祭祀。壮族的庙宇较多,主要有“盘古庙、土地庙、北帝庙、三界庙、观音庙、雷王庙、水神庙、竹王庙、药王庙、伏波庙、莫一庙、文庙肉庙等。
壮族的巫教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人们认为,巫教的教土是天神和人间的沟通者,也是祖先和人间的沟通者,因而教士是祭祀天神的组织者及祭神者。在古代,壮族巫教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参与祭祀、战争、生产及文化娱乐等各种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巫教的职能才限于祭祀祈祷、符咒治病的范围。壮族的巫教,有巫公、巫婆。
巫婆壮语叫“雅禁”,俗称禁婆。她们声称是神鬼的替身,可沟通阴阳两界,能卜吉凶、问鬼怪,跳神驱鬼治病。巫婆多单独活动,能说会道,善于察言观色。打听虚实,而且多是民歌高手。当巫婆的,事先可能得个什么病,昏迷当中说胡话。或者精神分裂。或得过癔病。好了之后,便顺水推舟说鬼神附身,吃斋守仙百把天,便当起巫婆来。再则巫婆不要经典,法事仪式简单,只要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会唱山歌,也就行了。
巫公(师公)活动方式与巫婆不同。古代他们进行茅卜、鸡卜、鸡卵卜、鸡骨卜、牛卜、田螺卜、篾卜等。巫公是巫教向宗教最高发展的标志。但它还没有达到世界三大宗教那样的高级阶段。它没有全民族统一的组织,各自为政,教义、收徒、作法也不统一。大体上是一个小范围(区或乡)有一个老师公当头领(师父),活动限于几十里范围。师公的活动一是跳神,每年几次,内容是祭祀、敬神、游神,以后发展到立庙、安龙、打醮。跳神有时一年一次,开始是敬三元,后来发展到敬邓保、赵光明、马光华、关志明四帅。后来又加上朱统鉴等九官。其它神还有楼头圣母、天宵三十郎君与三十娘子,宝山三十郎君与三十娘子,等等。一般是三十六神各有一个鬼脸壳(假面具)。跳神时边唱边舞,舞蹈有花灯、鲤鱼跳龙门等,是按一定的符路线走的。这表示请神驱鬼,祈福消灾。再就是占卦,为人卜吉凶。超度亡灵也是师公的重大活动。这种道场是与道公同时做的。但各做各的法事,互不干扰。其最主要的活动是按一定程序唱有关经书。有时还要戴假面具。唱词中有的不堪入耳。所以壮人把说庸俗话及假话的人叫做“带鬼脸壳说话”。一般唱两句,敲一阵锣鼓过门,有一定锣鼓曲牌。也有的地方乐器较全,有大鼓、蜂鼓、大锣、大钹、小锣等,无弦乐和管乐,只用打击乐。师公最经常的活动是送鬼。
佛教和道教
大约在唐代,佛教传入壮族地区。它与巫教差不多,没有全民族性的组织,没有严格的戒律。门徒不出家,也没有出家的寺庙,可以成家,照样结婚生育女子,照样喝酒吃肉,下地干活,没有法事时,与平常人一样。其宗教团体也是以师父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小团体,各地互不相属。因此壮族地区的释教实际上还不能算是一种宗教。他们挂的佛像,雷王和如来混杂,不伦不类。其活动主要是授戒、超度亡灵、安祖、安墓、赶鬼、做斋、解关、解命、看课、算命、造房念咒等。其法器有法衣、昆禄朝珠、海螺、神像、木鱼、铜板、皮芦帽、红僧鞋等。有的袈裟带花,称花僧;也有穿青衣的,称青衣和尚 。做法事时念《金刚经》、《地藏经》等汉文经卷,但并不严格按和尚做法事的仪式。有些地区竟释、道、巫合一,不僧不道。
道教在壮族地区流传较广,与巫教处于同等地位。道教门徒壮人称为道公。他们尊张道陵为天师。道公除不吃牛肉和狗肉,每月有几个斋日,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与常人无异。所供神像老子居前,老子所化三清随之,跟着是张道陵、葛洪,有的地方雷公也混在里面。他们以《道德真经》、《正经》、《太平洞一经》为主要经典。其组织与释、巫教一样松散,各自为政,无全民性组织。
道公专做赶鬼、除病、造屋择日、看八字、解关、超度亡灵、打醮、安神、安花等迷信活动。其中做道场和社祭是较大的法事活动。
道公的法器除了神像、短剑,还有笏、小饶钹、小铃铛,法衣以及后面拖着一根飘带的方土帽。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