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手工木杆制秤: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

2009-08-19 17:1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秤对于普通老百姓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传统的木杆秤的生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却在慢慢消失……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咿呀咿哎呦,你就是定盘的星。”多年前热播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清官谣》,至今依然耳熟能详。在这首歌中,秤已具有公正、清廉、严明的形象。秤对于普通老百姓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传统的木杆秤的生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却在慢慢消失……

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人运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木杆秤。传说,鲁班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定为十三两为一斤,且叫“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原十三两一斤的基础上,又加上人间的“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因此,定为十六两为一斤,并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计算方便,国家才把秤统一改为十两为一市斤。如今,随着新兴的电子秤广泛应用,对木杆秤造成很大的冲击,现在木杆秤应用的舞台越来越小,制秤艺人更难寻觅。

四川广元的一个小镇上,制秤匠人在这里祖祖辈辈经营着一家小店。镇子上有条街,街边卖东西的摊点,大部人都使用着他做出来的秤,也有电子秤,但是对于只是在农闲时节卖一萝鸡蛋,几捆青菜的农民来说,那是不必要的。

这种传统的手工制做工艺,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工艺繁多,而且每道工艺又有几道细的工艺,加起来有几十种。制秤是根椐杠杆原理,确定好重点、力点和支点,首先要选杆,秤杆一般用坚硬的水红木,秤杆的粗细、长短,都直接影响星点的定位。从选材、打磨、刨圆,到测计量、钉秤花,特别是钻眼钉秤花最费眼、费工的,大秤小秤的秤杆上的秤花都一样多,要钻600多个小眼、钉600多个星眼,眼钻不直,钉出的秤花就不直,直接影响到秤的准确度,每一道都很精细,稍有闪失,秤就会出现偏差。

秤星是黄铜的,一定要钉到木头里面去,稍微高出平面一点点,手摸上去有微凸感,但是用眼看,是看不出多大区别的。

秤竿做得了,要刷漆,注意不能太厚,不然,准星就看不到了。最后就是秤砝码检测,看是否准确,关键是生产良心秤。

做了几十年的秤,制秤匠人定秤星已经不用尺,他可以很熟练地一个类似于两脚矩样的东西,准确地找出落秤星的地方。

秤上的所有零件,秤钩、吊钩,都是由制秤匠人自己亲手打造的,也可以去买,但是,自己打的,用起来合意。 零件装上去以后,加个秤盘。秤就做好了。

艰辛的制秤业在许多大城市都不许生产了,在四川还能维持多久呢?十年?二十年?总之传统的木杆秤的生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将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今天的中国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最富足时期,木杆秤对于人们来说不很重要了,但对于有几千年文化的中国历史来说,它凝结着我们古人的聪明和智慧,它从单一品种发展到如此丰富多彩,也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它还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从未间断过,更不希望在我们的手中间断,民族的火炬,灿烂的文明更应该经过每一个人的手生生不息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