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的兴建使得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城市。环境的改变和生产方式的变迁使得古老的川江文化渐渐远去,作为川江文化标记的川江号子,也因为船夫们的年华老去,即将成为人们的记忆。
寻找最后的险滩
2002年,陶鹏和一些老船工们创办了一个川江号子研究会,任务就是整理和抢救川江号子。
陶鹏不希望人们只能在剧场或者录音录像中欣赏川江号子,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要建立一个保护区。组织一批仍然健在的老船工,在一个具备险滩激流的真实环境中重现川江号子的魅力。
龚滩是一个有一千年历史的土家族苗族古镇,历史上这里是沟通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水路交通枢纽。
龚滩水流湍急,正符合陶鹏建立保护区的条件。只可惜这里很快就要被淹没变成一片平静的湖水了。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当地正在筹划利用这里丰富的水力资源,建设一个大型水电站,千年古镇龚滩将彻底被水面淹没。
在乌江边的石壁上横亘着一条人工开凿的栈道,数百年来,纤夫们沿着这条石壁上的道路艰难前行。如果水电站的大坝合龙,这些铭刻着川江航运历史的栈道也将彻底消失。
何谓川江号子
在过险滩的时候,船工们要拉纤拖着木船逆江而上或者闯过险滩。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为了协调步伐和鼓舞士气,船工们就用整齐一致的号声来掌握行进节奏。如果号子喊得不好,轻则耽误航程,重则会导致船毁人亡的惨剧。
号子本身就顾名思义,是发号施令的意思。号子既是艺术,又是技术。
在世界的每条大江大河上都有一种与它相伴的旋律,与那些旋律婉转的船夫曲不同的是,四川和重庆一带的号子震天动地,威声动天。这种奇特的号子究竟从何时开始的呢?
其实川江号子的出现与川江的命运息息相关。富庶的成都平原历来就是中央财政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是要把天府之国的物产运往中原确非易事。宋代以后,川江航运日渐成为沟通巴蜀与中原的主要通道。
据清史记载,明朝末年,李自成部将张献忠与当地的明朝军队在四川展开了长期的战争,造成了这里人丁稀落。为了恢复生产,清政府两次从四川的周边省份大批移民,其中最多的就是来自湖南和湖北两省的湖广人氏。正是因为那一次移民,古老的川剧引入了大量的高腔、昆腔、越调等外来唱腔形式。
其实抢救川江号子,更是在抢救一段先人开拓疆土的生命历史。
木船的消失
川江号子因为川江航运而生,川江的变化最终也造成了它的消亡。机动船进入了川江,从此在100年的时间中,汽笛的轰鸣逐渐取代了江上日夜不绝的号子声。二十世纪70年代,木制船基本上从川江主航道消失。
通过少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照片。我们看到,当年的木船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才能拉动。号子一响,应者撼天动地,十分壮观。
要重现川江号子闯滩的真实场面,就需要复员出当年那些木制的大船。陶鹏有一个计划,要建造一条大船。他面临的困难就是遭到能够造船的工匠。这天,他听说合川一家造船厂可以造出老的木船,立即赶往合川。但是不出我们所料,造船厂早已不再造木船了。造船厂的师傅说,他们从来就没学过造大木船,只是知道过去做过,墙上挂着的龙舟也是早年做的。但是陶鹏依然不灰心。他认为只有下力气去找,自己恢复川江号子的梦想就一定能够达成。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