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现在还存在的古发榨糖术已经不多见了。从昆明到版纳,然后从版纳开车,约七个小时的路程,来到云南芒允村。在村民的寨子里,至今还保留着极为古老的榨糖的方法。我们还看到仅存的手工制糖作坊。
这里的榨糖机一般都固定安放在蔗田边上,这样,人民就不必跑来跑去地运甘蔗了。砍下来的蔗干,一扎扎地,由小伙子抱着运过来,这样,榨糖就方便的多了。
榨糖机是由纹理紧密的水柚木、制成的,两根粗粗的木桩,高约两米左右,中间雕出互相咬合的齿轮,利用机械传送原理工作。让一头大黄牛,拉着横杆在转圈圈,杠竿带动小齿轮,小轮轮带动榨糖机主体部分,整个榨糖机就开始吱呀吱呀地开始工作。
榨糖师傅把十数根甘蔗一次赛进齿缝里,汁水流到了围在旁边的圆槽里,顺着出口,注入大木桶,这就是制糖的初级原料——糖汁。接汁的木桶上有布做的筛子,作用是把一些杂物过滤掉。
甘蔗要反复压榨五六次,才会被扔到一边,晒干,做成冬天的柴火。随后,糖汁一桶桶地被提到不远的土灶旁,倒进大锅里。
火烧起来了,糖汁咕嘟咕嘟地泛泡泡,甜香气在空气中弥漫。烧了约两个多小时,糖汁慢慢地变成了糖稀,这时候,制糖的小伙子便开始在旁边的空地上搭起了制糖的模架。
一张用了很久竹席,被铺在地上,上面都有糖的颜色。旁边用小木板撑出个架子来。这就是制糖用的模架。
糖稀熬好后就被倒在席子上,师傅把木板均匀地插在一整席的糖稀中间,这样做得的糖才方便携带。糖稀在空气里固化,变硬,成了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红糖。
趁着红糖还没有完全硬掉,小伙子用手指手挑了一些,舔一下,惊叫出声,眼睛里却满是笑容。这样制得的糖每块重大约一斤,售价五元。每锅出糖大约是二十斤。在制糖季节,每星期榨两到三次糖。
制糖的师傅说:“虽然白糖很便宜,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要买我们的糖,外面的糖,都不知加了什么东西了,我们自己做的糖,吃起来放心。”
如今,古老的榨糖手艺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当我们在品尝糖带来的甜蜜后,会不会想到榨糖术是这么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吗?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