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天桥中幡:惊险连连舞大旗

2009-10-08 09:4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我国北方的中幡是力量与技巧结合的项目。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表演最为有名。

我国北方的中幡是体育与娱乐、力量与技巧结合的传统体育项目。该项目流传久远,深受回族、满族和蒙古族群众的喜爱。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表演最为有名。

耍中幡源于晋朝军中。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尽显武勇与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走会中各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标旗,竞相演练耍幡高招绝技,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杂技节目。

中幡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其表演动作样式各有形象的名称。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竹竿为金鸡独立,此外还有龙抬头、老虎撅尾、封侯挂印、苏秦背剑、太公钓鱼、擎一柱等样式。考究的中幡竿顶上还有一层乃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称为缨络宝盖,舞起来不仅五彩缤纷,而且发出悦耳的声音。

耍中幡,是一项难度和技巧最高、最强的民间游艺。耍中幡是个真功夫,非一般人所能为之。需要用头、肩、臂、肘、手、背、腰、膝,或用额、鼻、颌、牙、唇等接住幡竿,在等待幡竿下来的短暂时间里,还要表演各种滑稽、舞蹈动作,并将幡竿稳稳地接住。通常一人耍幡需数人围护协助,然后你传我、我传你轮番表演,各表现拿手好戏。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表演中,幡面彩绸迎风招展,幡顶铜铃叮咚作响。

如今,天桥中幡发展到第五代传人付文刚手中,已经成为一个集惊险与壮观于一身的系统性表演项目,包含着头、肩、肘、手、跨、膝、脚7套演练技巧近百种套路。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天桥中幡凭其精湛的技艺、滑稽的表演,成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项目。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