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名字在人们心目中是与《聊斋志异》联系在一起的,但对于由他所创作的聊斋俚曲,知道的人可就不多了。直到2006年,聊斋俚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蒲松龄的聊斋俚曲,自清代至今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每逢正月十五扮玩,蒲家庄一带的村民便将俚曲的片段作为“扮玩”的唱词,有的还装扮成俚曲中的大怪、二怪、王银匠、仙姑彩鸾、狐精施舜华等,到城区、乡镇演出。蒲松龄创作的这些俚曲,不像戏剧作品按场次、分折子,而是采取标题类的章回形式。开头一般多用开场、说楔子、讲梗概等方法,逐渐引入正题。每回或每段大都有说有唱,有独白,有对白,有旁白,有数白;有独唱,有对唱,有分唱,间或有帮腔等曲艺艺术表现手法。至于蒲松龄以“耍孩儿”、“呀呀油”、“玉娥郎”、“哭皇天”等常用曲牌写成的俚曲,在田间路途、街头巷尾,更是老少尽晓,随处可闻。
蒲松龄一共创作了51个曲牌,但流传下来的只有15个。流传下来的15部聊斋俚曲的唱本,其中12部属曲艺说唱,它们是《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快曲》、《穷汉词》、《俊夜叉》、《富贵神仙》、《丑俊巴》、《增补幸云曲》、《琴瑟乐》;有3部属于戏曲形式,它们是《墙头记》、《禳妒咒》、《磨难曲》。
从作品内容看,其中半数改编自《聊斋志异:《姑妇曲》即《珊瑚》,《慈悲曲》即《张诚》,《翻魇殃》即《仇大娘》,《禳妒咒》即《江城》,《富贵神仙》与《磨难曲》即《张鸿渐》,《寒森曲》即《商三官》与《席方平》。作品大都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如婆媳(《姑妇曲》)、夫妻(《禳妒咒》)、后母与儿子、兄弟(《慈悲曲》)、父子(《墙头记》)关系等,到街坊邻里关系(如《翻魇殃》)到社会不公问题(如《富贵神仙》、《磨难曲》、《寒森曲》),直至朝廷的昏庸荒诞(如《增补幸云曲》)。除少数游戏笔墨外,无不浸透了作者的救世婆心与良苦用意。部分作品至今仍富教化作用。
从写作形式看,聊斋俚曲经历了一个从短篇到长篇的发展过程,更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的琴书说唱到搬上舞台演出的地方戏演变进程,如最后完成的《禳妒咒》、《磨难曲》与《墙头记》。作者的思想也由最初的自悲自喜,进而转化为与大众同悲同喜的最高境界。
从艺术效果看,作品的取材与方言俗语的运用,深受当地听众、观众与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如《墙头记》等作为地方戏,至今盛演不衰。
蒲松龄从劝善的愿望出发,在俚曲中以大部分篇幅写了许多讽谕世情的作品,这些作品以传统伦理道德“忠、孝、仁、义”为纲,以他在《为人要则》中十二题的内容为目(即正心、立身、劝善、徙议、急难、救过、重信、轻利、纳益、远损、释怨、戒戏),用形象化的手段,希望借此唤醒“村庸”、“市媪”,使传统美德能够光大发扬,同时也很关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比如在《寒森曲》中,蒲松龄以指阴骂阳的手法,借二郎神之口痛斥阎王贪脏枉法的罪行,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苦受难的根源是封建官僚机构的最高层:“官既高、福也长,只该求姓名香,如今全把良心丧。四季搜求州县礼,自己又受枉法脏,小官尽描你的样。斧打凿凿又入木,遂叫那百姓遭殃。”
《穷汉词》则通过一个穷汉的血泪控诉,反映了农民一年四季“血汗暴流、扭筋拔力”,到头来还是“粮也欠、米也欠,粮食粜的没一石,衣裳当的没一件”、“墙又塌、屋又倒、大风刮了屋上草。又少裤,又少袄,孩子哭,老婆吵,都说不如死了好”。
聊斋俚曲生动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晚期的人民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当代社会中传唱流传,成为山东地区一种独树一帜的群众性艺术形式。聊斋俚曲以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单以戏曲为例,俚曲故事改编剧本的就有五音戏、柳子戏、川剧、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
现存聊斋俚曲手抄本15种(原著佚失),均已整理、出版。遗存较原始曲牌五十余支,1962年搜集十余首,近年从古籍文献中查寻、翻译三十多首,尚有部分失传曲牌有待查找。现在会唱俚曲的人已渐衰老,俚曲研究者也寥若晨星,有必要加以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聊斋俚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