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余杭滚灯:在奥运会上展示的民间舞蹈

2009-10-17 15:0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余杭滚灯是集体育、舞蹈、杂技于一身的汉族古老民间舞蹈,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了这项民间瑰宝。

滚灯,属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钱塘江畔的余杭、海盐等地。余杭滚灯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流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

余杭处杭州近郊,南宋时为京畿之地,各种庙会活动频繁,滚灯做为旧时俗节迎会仪仗队伍中必出的特色节目,自然十分盛行。余杭翁梅又临钱塘江北岸,古代盐业兴旺,海盗不断侵犯。此后数百年间,余杭民间一直把滚灯作为一种吉祥之物、强体之器,每逢元宵或庙会(主要是元帅庙会)必参与表演,因而世代相传。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曾对滚灯作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可见南宋时滚灯就已流行。

古代滚灯是竹编的圆形球体,分大中小三种。球的中心装一竹制编球形小灯,内燃蜡烛,有红黑之分。红心球称“文灯”,黑心球称“武灯”。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滚灯由九套27个动作组成。古往今来,余杭人民尤其是临平翁梅一带的农民一直把它作为一种庆祝丰年、欢度佳节、健身强体的民间艺术活动,经常开展。

余杭滚灯是一项融技巧、力量于一体,集体育、舞蹈、杂技于一身的汉族古老民间舞蹈,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竞技性的鲜明特征。

庙会活动中,滚灯往往出现在民间艺术踩街队伍的最前面,因其上下左右翻滚,行人避让,能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它有九套二十七个表演动作,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典型的地域特色,展示了中华民间舞蹈杰出的创造力,对探索古代民间舞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余杭滚灯基本动作有缠腰翻滚、金猴戏球、旭日东升、白鹤生蛋、鹧鸪冲天、蜘蛛吐丝等。表演时按一定程序进行,结尾必是“开荷花”。男子表演一般用一只黑心大滚灯,表演时,人换灯不换,并伴以锣鼓,晚上舞动,十分出彩。

解放以来,余杭民间艺术家对余杭滚灯进行了多次的挖掘、整理。1963年,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余杭县临平区文化站张长工,在对余杭滚灯挖掘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加工,并在临平镇和翁梅乡的田野上表演,场面壮观,可谓万人空巷。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文艺多元化的影响,传统庙会大多消失,滚灯活动机会减少,濒临失传的危险。再者,滚灯制作工艺传人已所剩无几。为此,抢救、保护余杭滚灯仍十分紧迫。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余杭滚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余杭滚灯,作为浙江省唯一进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70多名队滚灯队员经过长期的苦练,在开幕式上向全世界展示了这项民间瑰宝。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