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炎帝身边手艺人赫廉,用兽骨模仿人的手指,做了把五指梳,赫廉被奉为制梳的始祖。也传,梳子是轩辕皇帝第二妻室方雷氏,受了鱼骨头的启发而发明的。当然,无论是谁造出了第一把梳子,中国人用梳理发,已近五千年。那时,锯子还没有发明,梳子还只能用竹枝、木棍、兽骨缠绑,粗拙难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陆续出现了木梳、骨梳、角梳、塑料梳乃至金属梳,梳子的形状大小不一,梳齿排列有别,功能用途各异。
江南古镇,多临河而建,依水筑屋,街桥相连。宅院重脊高檐,古旧幽寂,清静安详。小桥、流水、人家的小镇,似一曲柔软的江南小调,妩媚婉转。浙江乌镇,恰着这悠扬小调,唱了二千年。
乌镇的古城区,天还未亮。在河边屋檐下坐等日出,身旁昏暗的灯笼光亮,映照出一块木质招牌:乌镇牛角梳作坊。
十多平米的作坊,用一条玻璃柜台隔分出加工区与销售区。门边放了个装满水牛角的大竹筐,这既为制梳原材料,也是招揽客人的广告实物。制梳器械简陋得让你无法联想到精致的梳子:一张改造后的条凳就是工作台,几把锯子、钢锉、铁锤、剪刀、凿子。小柜台陈列了老人加工的各式牛角梳,每把样品梳旁都有张小纸条,标明了该货品的名称与价格。游客依样品选好梳子,匠人就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拿货收钱。
江南的牛角梳,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品牌,尤以浙江嘉兴乌镇的“沈记梳业”最为显赫,其制梳工序,在民间作坊里一直沿袭至今。出料制坯:将牛角锯开成片,高温蒸煮软化便于压平,烘干晾晒,得到角梳坯。梳坯按预先设计的式样锯模,出片齐口后剔制梳齿,打磨梳面后,就能加工梳背弧形。刮磨梳背、梳齿、便可以用细砂抛光。
除了牛角做的梳子,木梳子也是手工梳子的一个重要种类。做木梳最好的木料是枣木,枣木硬而沉,枣木梳使用的年代越久就越发光亮。其次是梨木和杏木等。那时,大家都到周边的深泽、无极和定县等地收购木料,然后用锯子把木头“解”成一片一片。那时,我父亲和爷爷都做木梳,逢周边的县集市,就起早担着木梳步行到集上去卖。大姑娘小媳妇、上岁数的老太太,一听说是四常木梳,都争着买,一天就能卖三四百把。
选好木材后不放入锅中煮,怕这样一来木头本身的木汁会流出,导致木质变脆。对于制作木梳的工序,匠人绝对不含糊。在墙上,挂着一溜儿工具,叫“十八样”,每样工具对等一道工序。这些工具,每件都有操作口诀,像开齿所用的“割锯”,低向敲凸向,凸向敲低向;里宽外紧,外宽里紧。这样开出的梳齿就“梳”“掠”分明,齿距均匀,齿长合适。刚开好的梳齿带有毛茬,要用手工进行细致的打磨,尤其是梳齿的内侧面,可是颇费工夫的一道工序,磨得不光很容易伤害头发。
木梳做工精细,制作工艺流程有30多道工序,仅是制作工具就有20多种。制作木梳前,“梳匠”首先要选料,选择那些几十年或上百年树龄的树木,且要求粗大、笔直、无疤痕、无畸杈的,最好是枣木等。这些树木质坚硬,呈浅红色,经久耐用,成型后的梳子还要经过七八道工序。如怎样把一根木梳齿制成内厚外薄、下头尖,这就需要三种特制工具制作三道工序才能完成。哪一道工序均要极巧的手法,因为工具都是铁制的,铁制工具制作木料活儿,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碰断木梳齿。
梳子在过去是女性的“闺中密友”,是件装饰品;而且现代人对木梳的审美功能需求,重过养生功能需求。虽然现在很多木梳都用机器加工,比手工制作的要精致、光滑,但很多细节还是机器无法代替的,像梳齿上方有两道细细的凹线,就必须用线耙勾勒出来,而且梳背上的花纹形式多变,非手工无法打制。
梳子制成后为了美观,还得在木梳上印花、刻花或者烙花。匠人雕刻图案时,全神贯注、匠心独运,其木质花纹,巧妙构思,精心雕刻,一丝不苟。“二龙戏珠”“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并蒂莲”等图案清新典雅,惟妙惟肖;“嫦娥奔月”“天仙配”等造型独特不凡,栩栩如生。雕刻图案之后。再在每把梳子上涂两遍油漆,涂漆更是细活儿,不可大意。涂漆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若是太厚,容易粘住木梳齿缝,若是太薄,漆进不到齿缝,则保不住质量。油漆晾干后,一把木梳才算制作完成。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