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纸与原抄纸的关系就如同盛妆佳人与素面女子。“她们”是在传统手工纸基础上经过染色、涂粉、施蜡等“妆扮”而制成得纸张,因不同得妆容,其芳名流转让人目眩--薛涛笺、云蓝纸、鱼子笺、泥金纸、流沙笺、羊脑笺……
在造纸传统深厚和人文荟萃的成都,一代名笺薛涛笺伴随着她的诗句和传奇,穿越唐朝款款而来。明《益都谈资》载:“蜀笺古已有名,至唐而后盛,至薛涛而后精。”薛涛身为诗人且擅书法,对纸的体验深透,对加工纸的改进也更加迫切而有见地。根据前人染纸的原理,制造了精美的彩色笺纸,《续博物志》便提到其有深红、杏红、明黄、深青、浅深绿、浅绿、铜绿等十种颜色,打破了当时一味黄色的沉闷色调。《天工开物》载:“入芙蓉花末汁,其美在色……”而“南华经、相如赋、班固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少陵诗、达摩画、屈子离骚、古今绝艺”更是将薛涛笺列入历史文化宝藏之一。
除了纸张之美总能让人想起这位女诗人之外,加工纸的内在气韵也与她有着奇妙的契合。薛涛以其才情,“躬撰深红小笺,裁笺供吟,应酬贤杰”曾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刘禹锡等结为诗友。同样,这种纸张也曾与无数文采风流酬唱应答--后主李煜曾将澄心汤纸作为贵重的赏赐给大臣运笔作画,在它的衬托下,南唐一朝虽仅仅39年的时光,文采风流却余韵不绝,而著名的金华纸在传说中则是唐明皇赐给李白赋诗之纸。今天,薛涛笺已散佚四方,而夹江造纸博物馆所陈列的传统古笺,笺谱、蜀笺、彩笺等,仍依稀可见其当年风华。
如果说薛涛笺有着“红袖添香夜读书”的一派民间风韵,那么另一种著名的加工纸粉蜡笺,而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宋徽宗手书《草书千字文》用的是泥金绘云龙纹粉蜡笺不仅真金手绘,更长达3丈,堪称国宝。元代著名的明仁殿纸、端本堂纸将粉蜡笺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辍耕录.宫阙制度》记载道:明仁殿是皇帝读书的地方;端本堂则是皇太子上课及读书的场所。这两种纸是专供皇帝和太子用的。背面刷粉并洒金片,正面则用真金满绘如意云纹,极尽精美奢华以显示皇家气派。到清代康熙、乾隆间,粉蜡笺成为皇帝的至爱,甚至在内务府中专设制造机构。康熙皇帝还雅兴大发,亲自参与了设计制作。历代不计成本精益求精,让粉蜡笺的造价逐渐高到令人咋舌。史载,同治八年(1869年)苏州织造的奏本上曾列出了洒金五色粉蜡笺工料价,每张高达六两二钱四分二厘。据说皇帝也为如此高昂的花费吃了一惊。2003年9月,在北京拍卖了一盒加工纸--清代金绘龙纹宫纸,成交价为26万元。
“粉蜡笺”,又称粉蜡宣、描金云龙彩蜡笺,产于我国唐代。粉蜡笺是我国著名的高档古笺纸之一。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加工纸工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此时,为了易于书写而用粉填补纸的纤维空隙,于是出现一种名为粉笺的加工纸。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用法蜡之”则表明经过施蜡工艺的纸张已出现,这便是蜡笺。现存于北京图书馆的开元六年(公元718年)道教经文《无上秘要》卷52及辽宁博物馆的王羲之《万岁通天帖》唐摹本便是由蜡笺书就,保留至今。粉蜡笺自唐开创以来,历代都有仿造,其制作工艺日益精湛。至清乾隆时期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阶段,是当时加工纸中的皇冠,史称“库蜡笺”。其加工工艺集传统加工纸工艺的大成,代表中国加工纸工艺的最高水平。可惜其制作工艺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消亡。
在清朝“粉蜡笺”加工更是盛行一时。乾隆年间大量制作粉蜡笺,以五色纸为原料,施以粉彩,再加蜡砑光,又称“五色粉蜡”,再加以泥金等绘制图案。我国早期画风受宫廷画家蒋迁锡等影响,晚期受邹一柱的影响,而山水画则有张宗巷、董浩等人的画风。加之乾隆又喜用大量绘制冰梅纹以为装饰,故又有“梅花玉版笺”,“描金云龙五色笺”、“描金玉龙彩蜡笺”,以及绘有花鸟、柳枝花卉、吉祥图案等五色粉蜡笺。此外,在清代特制加工出“洒金银五色蜡笺”。这种加工纸主要是在彩色粉蜡纸上现出金银铂的光彩,多为宫廷殿堂等宜春帖子诗词,供外壁用。
粉蜡笺中的“粉”吸水,而“蜡”却防水。粉多了,纸张容易断裂;而蜡多了,纸张不容易书写,蜡少了纸又没有光泽。
“粉蜡笺”是集粉笺和蜡笺于一体,兼有二者的优点,主要是通过染色、施胶、填粉、施蜡、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多道工艺对原抄纸进行再加工而成。在粉蜡笺上描金勾银,则制成“描金勾蜡笺”;若饰以金箔、银箔,则制成“洒金粉蜡笺”,可谓锦上添花,富丽堂皇。粉蜡笺,纸质挺括,气质高雅,富丽华贵,平滑温润,且有较强的防水性和抗老化性,适宜于长期保存。用以书写,则运笔流利,不损毫,不滞笔,不拒墨,字迹乌亮有神,更富神韵。这种特种加工彩色洒金或冷金蜡笺、造价昂贵、技艺精堪、图案秀丽,色彩典雅,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珍视,故时有“宣纸诚可贵,洒金价更高”之美誉。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