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以洱海为中心建立了南诏王国。唐人樊绰所着《蛮书》卷三载:南诏王阁罗凤“西开寻 传,南通骠国”;卷四又说:“寻传蛮,阁罗凤所讨定也。”寻传即今澜沧江上游以西至缅甸克软邦境内祁鲜山以东地区;骠国即今缅甸曼勒境。寻传之地因“寻传蛮”得名,而“寻传蛮”就是阿昌族的先 民。此时,阿昌族先民还处于较原始的状态,生产力低下,以渔猎和采集为生。
元代出现了“峨昌”、“阿昌”的称谓。《元史·地理志》金齿等处宣抚司说:“其地在大理西南 ,澜沧江界东,与缅甸接。其西土蛮凡八种:曰金齿、早百夷、曰繲、曰峨昌、曰骠、曰僰、曰渠罗、曰比苏。”峨昌“为八种”土蛮“之一。《元朝征缅录》载,至元十四年(1277),”缅人犯边“,被元 军击溃,退至沿边地带,”为阿禾、阿昌邀杀,归者无几。
阿昌即《元史·地理志》中的峨昌“.有元一代。他们居住在大理路、永昌府、腾冲府、镇西路 、茫施路和麓川路,这一带大体上就是南诏时期的”寻找蛮“活动地区。
明代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有更确切的记载。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龙州说:”境内多蛾昌蛮, 即寻传蛮“;卷六腾冲司说阿昌族先民”居山野间“;《百夷传》载:”百夷在云南西南数千里,其地 方万里。……俗有大百夷、小百夷、漂人、哈喇……阿昌等名,故曰百夷“.
(责任编辑:搜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