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达斡尔族舞蹈】舞不停息的“鲁日该勒舞”

2010-03-05 11:10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网 作者:佚名
“鲁日该勒”是一种以呼号为节奏,多由女子参加边呼边跳的民间舞蹈形式 。它广泛地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区等……

达斡尔族的鲁日该勒舞

 

  “鲁日该勒”是一种以呼号为节奏,多由女子参加边呼边跳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广泛地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区等达斡尔族聚居的城镇乡村,深为达斡尔族人民(尤其是妇女)所喜爱。逢年过节、婚嫁吉日或劳动之暇,人们都要欢聚一堂舞不息。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达斡尔族热闹、最欢快、最盛大的节日 ,腊月三十那天人间要祭祖扫墓,晚上燃放爆竹,并在神位前点蜡烧香。热情好客的主人邀 请亲朋好友聚集一处,饮酒抒怀。妇女则精心梳妆后纷纷去参加“鲁日该勒”歌舞晚会。她们一个个身着色彩鲜艳的绸缎长袍,足穿绣花鞋,头上戴着美丽的花朵,把自已打扮得容光焕发,就连八十高龄的老奶奶也穿上最漂亮的长袍,在儿孙的搀扶下兴致勃勃地前去赴会。晚会多在房屋宽敞的人家举行,炕上炕下,屋里屋外到处挤满了跳舞和围观的人们。晚会开始多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成对起舞,接着善舞者邀请对手,首先拉着手,悠摆臂膀唱着曲调悠扬的传统民歌,唱过一、二首后,便转入边呼号边跳舞的段落。呼号声此起彼伏,步履快,随着急促的呼号和不断更新动作,形成炽热欢腾的竞舞场面。此时如若一方没跟上变化的动作或呼号,就算给对手。男子和孩子们多为观看助兴,很少下场跳舞。
  
  关于鲁日该勒的来源,在达斡尔族民间流传着几种不同的传说。相传有个远嫁他乡的年轻媳妇常常思念故乡和亲人,每当看见在空中自由翱翔的雄鹰,心中就十分羡慕,幻想着自己也能插翅而飞去探望久别的亲人,于是她就模仿鹰的神态和鸣叫声,挥动臂膀跳起舞来,以后就形成“鲁日该勒” 的舞蹈动作。
  
  达斡尔人是极其崇拜山鹰的,早年民间传说鹰是神鸟,它威力无比,能用右边的翅膀遮住月亮。鹰还是达斡尔人狩猎的得力助手,很早以来,他们就把勇敢敏捷的山鹰训练成猎鹰,用来捕捉禽兽,至今骑马放马放鹰仍是达斡尔人异常快乐的事情。在达斡尔歌舞里都有赞美鹰的内容。
  
  达斡尔族由于居住分散,形成布特哈 、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土语,“鲁日该勒”也因此有几种不同的称谓,如“鲁日该勒”、“哈库麦”、“罕伯舞”等,但多数人认为应称作“鲁日该勒”.一些本地同志还强调指出,有人译作“罕伯舞”是不确切的,因为“罕伯”只是舞蹈中的一名呼号词。关于“鲁日该勒”的含义,一般多解释为“跳个舞”,现已成为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专用名词。但从其词上考究,曾有人撰文指出它含有“燃烧”、“兴盛”之意,认为古代达斡尔族先民在从事狩猎、放牧之余,常在晚间围着熊熊焰火挥臂踏足,尽兴歌舞,借以解除劳动的疲惫。“燃烧”之意恰好反映了先民们跳舞的环境和情绪,同时说明“鲁日该勒”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
  
  “鲁日该勒”动作丰富,抒情醇美,散发着达斡尔人乡土生活的芳香,除有个别动作是模拟野兽的形态外,以表现达斡尔妇女劳动和生活的劳动和生活的动作而见长。“鲁日该勒”大致表现了如下内容:
  
  狩猎。多模拟禽兽的动作。如“熊斗”双手反叉腰上身前倾,腿稍蹲,双脚交替向前跳,边发出“哼吗、哼吗”的呼声。此动作多在舞蹈高潮中出现,舞者低沉的呼声和以肩和以肩部相互有力的碰撞,展现出古代先民狩猎生活的气息。“鹰飞”双臂随 着手腕的 连续揉动从一侧移向另一侧,犹如苍鹰在空中飞舞盘旋,此多用于舞蹈开头。“布谷鸟”上 身稍前倾,双膝稍蹲,双手在身体侧后弹动,边舞边呼“格库-达齐”.还有“老鹰拍水” 等。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