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的族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生息于贝加尔湖以南、巴尔喀什湖与额尔齐斯河之间广 阔地区的丁零。也即“狄历”“敕勒”.高车为“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 为高车、丁零”.公元4世纪时的《魏书·高车传》中出现的“袁纥”,这是“Uyνur”(维吾尔)这个族 称的首次汉译。此书称高车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其中的袁纥氏即维吾 尔。据此可知,维吾尔最初是属于高车这个部落联合体中的一个氏族。后来它逐渐发展和强大,融合了与 它相近的其他部落,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据《魏书》(卷103)记载,大量的铁勒和高车人公元5世纪以后已 经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和以南地区。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文献对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公元605-616年(隋大业中)间,西突厥的 处罗可汗对铁勒诸部实行残暴统治。公元605年处罗可汗袭掠铁勒诸部,将各部首领好几百人杀掉。铁勒 中的韦纥团结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落,反抗处罗可汗的残暴统治,自立为俟斤,称回纥。这里的“韦 纥”就是高车时期的袁纥氏。这一史实表明,韦纥、仆固、同罗、拔野古等一部分铁勒部属联合起来脱离 了西突厥的统治,将自己的联合体名称定为“回纥”.
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的回纥可汗磨延啜(公元747-759年)的记功碑建于公元759年前后,碑文用突厥如 尼文镌刻,碑文记载着维吾尔族先民对本民族的称谓“〓〓”(读Uyνur,汉译“维吾尔”)。在另一块关 于同一个回纥可汗的碑文(即发现于蒙古国的“铁尔浑碑”)以及苏吉碑中,也都可以看到同样的记载。 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则写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写作“畏兀儿”;17世纪40年 代到20世纪初则称“回部”或“缠回”.除了这些以外,其它的译写还有很多。有人认为《史记》、《汉 书》中出现的“乌揭”、“呼揭”、“呼得”、“伊吾卢”等也是“维吾尔”的音译。
(一)、维吾尔族族名及其含义
维吾尔族族名的由来及其含义,中外史书有多种记载和诠释:其一,认为“维吾尔”具有“联合”、 “结合”“同盟”之义。这一解释的根源来自于14世纪波斯伊利汗国宰相、史学家拉施特。在他编着的史 学着作《史集》中写道:维吾尔“这个词是突厥语联合和帮助的意思”.进而拉施特又在该书中讲了一个 当时的传说:在塔拉斯和合里----赛兰一带居住着一个部落,部落首领名叫的卜·牙忽亦。的卜·牙忽亦 有四个儿子:合刺汗、斡尔汗、阔儿汗和古儿汗,他们全信佛教。四子之中,合刺汗继承了父亲的汗位。 后来合刺汗生了一子,名叫乌古斯。乌古斯长大后信奉了伊斯兰教,并且同他的父亲、叔父们开战。他的 父亲战败而死,有的叔父和氏族投降了他,有的叔父和氏族则逃向东方。乌古斯胜利后举行庆典,在庆典 上给归服于他的人们赐以“维吾尔”之号,意即“他和我们合并,并协助我们”,后来这一词就成了这些 人后裔的族名。
其二,认为“维吾尔”具有“依附”、“粘结”或“凝结”的意思。这个解释来自于17世纪的史学家 阿布勒哈孜·巴哈杜尔汗。他在公元1663年写的着作《突厥世系》中认为“维吾尔”一词的意思是 yapishgur(即“依附”或“粘住”)。这一解释也曾被后世维吾尔史学家毛拉·穆莎·莎依然米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