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饮食】藏餐的源流及发展(2)
2010-03-13 09:26
四大藏餐风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点风格各异。细细研究藏餐,大致可分为四大风味: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拉萨
四大藏餐风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点风格各异。细细研究藏餐,大致可分为四大风味: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拉萨、日喀则、山南为代表的卫藏菜,也叫拉萨菜;以林芝、墨脱、梓木为代表的荣菜;以过去王家贵族及官府中的菜肴为代表的宫廷菜,共有200多种。
羌菜,指高寒牧区的饮食,为高原牧区风味,其菜系风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单一,重于咸、淡、鲜、酸、香。具有调理适应高山寒凉气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为主要原料。
卫藏菜,指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使用的饮食。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物,因此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味以鲜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较丰富,重于煮、炒、烧、闷、炸。如:萝卜炖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酱而着称。
荣菜,指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饮食。取材于高山森林,以菌类野生药材为主,制作原始、风味清鲜、咸中带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尤以烤制香猪见长。
宫廷菜:指在原有的各种藏餐的基础上,精工细做,博采各家之长而形成的综合菜肴,材料都取之本土,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技法全面、色泽美观、滋味清鲜,是藏餐中的精品,各地方的人都能接受。
藏餐中比较有特色的食品有:那曲的退(酥酪糕)、普兰的尼雾汁(醪糟煮油汁)、山南的鸡蛋、亚东的鱼、拉萨的糌粑、林芝的藏鸡烧香菇、昌都的蜂乳酱菜等。
藏式面点有:巴差玛尔库(酥油浇面疙瘩)、秋尔退(奶酪糕)、卓退(人参果糕)、玛尔森(酥油面糕)、扎卡森(藏式薄饼)、米聂菠萝(奶酪包子)、夏八差(肉炒面疙瘩)、加热(酒饼)、夏馍(肉包子)、夏八列(肉饼)、比西(汤心面)、馍东(藏式窝头)、听吐(拉面)、蕃吐(藏面)、列吐(扁面)、巴吐(面疙瘩汤)、败塔(带面)、塔尔细(四角面)、卓吐(打卤面)、耐吐(青稞打卤面)、仲吐(青稞粥)、莎吐(荨麻糊)、岗木吐(青豆糊)、糌吐(糌粑糊)、秋瑞(奶酪糊)、观胆(青稞酒奶酪红糖汤)等。
藏餐主要原料的药性功能
藏餐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主要食品具有食疗的功能,比如青稞,藏医典籍《晶珠本草》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据权威机构统计,在西藏广大农牧区痛风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为0.01%.这与长期食用糌粑有关。而藏族人把青稞称之为养育众生之母后,经加工后的糌粑被视为她的无价长子。把青稞酒称之为滋补身心的甘露妹子。目前随着糌粑保健功效的深入挖掘,糌粑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再如牦牛,为青藏高原特有,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终年栖息于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岭,山间盆地、高寒荒漠草原等环境中。虽说早已被人驯服,但生活环境、所觅食物与野牦牛完全相同。牦牛全身都是宝,从角、骨、骨髓、舌、喉头、心、胆、汁,到血、睾丸、肉、皮毛。不同的部位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被世人称为高原之宝。
再如酥油,是一种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油脂,藏族将之称为“生命油”、“油脂之精华”,是高原人每日要食用的东西。不同的酥油有不同的功效,犏牛酥油能调理身体,黄牛、山羊酥油则凉息风热,牦牛、绵羊酥油性热,能祛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