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大地贫瘠,山高林密。客家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读书入仕,或是经商致富,这也许是客家人以前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所以,客家人很重教崇文,非常重视教育。
客家人讲究落叶归根,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会表现出对原有文化、故土、人情的眷恋。所以,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具有浓厚的爱国爱乡热枕和精神。
(三)很特别的人文景观
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着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其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迫使客家人既要学会保护自己,又要懂得团结当地土着人。
当年客家人从中原来到南越不毛之地,所以,客家民居是很特别的一道人文景观。其中,客家围龙屋便是我国着名的民居建筑。据传,当初由北往南迁移来的客家人,为避当地人的骚扰,出于防御的需要,建起了围龙式围屋,在外横屋前后建碉楼,碉楼往往高出堂屋一层,故又称之为“四角楼”或“四碉楼”,并且朝外不开窗,只有一个大门,晚上紧闭,遇到攻击,几百户人家一起自卫。此外,还有土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等都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风格独特,是中国民宅建筑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
客家人爱歌亦能歌,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体现了客家人的艺术成就。“要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唱到鸡毛沉落水,唱到石头浮起来。”客家人以歌解乏、抒情、言志,这也是中华民族一道很独特的人文景观。
(四)特色饮食文化
客家人的在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和艰苦创业中,把中原的饮食习惯与当地的饮食制作和烹饪方式相融合,形成了自己优秀独特的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这又与客家人以往的经历、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首先,因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份;第三,山区草木多,客家人觉得火候烹得越到食物越香。
继承和发扬客家文化,于国于民于家都有利
为弘扬客家文化,发扬客家精神,增进海内外客家人的团结,促进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不少客属有识之士一直积极探索和实践这种目的和要求的载体,世界各地都成立了大大小小各种血缘、地缘、族缘和业缘的客属社团和组织。其中,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客家地区对外交往的频繁,客家文化已经走出了山门,走向了世界,这是客家人的骄傲。
(责任编辑:妙云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