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葫芦结下不解之缘
花妮,这个祖母起的名字,不禁让人想起村庄早晚袅袅升起的炊烟,庄稼地里绽放着的各色无名小花散发出的缕缕清香。也许从那时起,她的亲人就对她给予了一种寄托,赋予了一种诗意、一种追求。
花妮的奶奶是新疆沙湾县有名的“巧手”,她所制作的窗花、剪纸在当地颇有名气,而花妮当小学美术教师的母亲能剪出村里最美丽的窗花。耳濡目染,花妮在6岁时就会剪出小人书中白雪公主优雅美丽的样子;8岁时,她家所有窗户上已经都贴满了她的画和剪纸。
到了喀什后,花妮在维吾尔族邻居家看到了葫芦,从此就与葫芦结下了不解之缘。看着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葫芦时,她的脑中冒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要是把画画在葫芦上面,肯定别有一番风味。
花妮画在葫芦上的第一幅画是“金陵十二钗”。当这些《红楼梦》里的女性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千百年活在人们记忆里的形象复活了。2008年,她画的迎奥运作品,被新疆几大媒体报道;2009年,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伟人毛泽东和他的诗出现在她的葫芦画上。今年,为庆祝建党90周年,花妮还将倾心作画,为党献上一份礼物。
画葫芦画出了名气
令人称奇的是,花妮这么一个创作了众多葫芦画作的女孩,却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的学习与培训,至今,她也称不上是专业画家。
为了生计,花妮做过许多工作,从开打字复印店到今天的花店,她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至爱:绘画。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成就了她自然天成的艺术创作灵感。
当花妮逐渐融入到喀什的生活中,她那发现美的心灵、眼睛和手,便开始把维吾尔族女子绚丽飞舞的衣裙、麦西莱甫悠扬的乐曲、热闹的节日场面、熙来攘往的人群、乡间小路悠然行走的毛驴全部融入到她的绘画中。
花妮描画和雕刻的葫芦作品有喀什的农家小院、维吾尔族木卡姆系列、塔吉克鹰舞、沙漠驼队等等,作品中洋溢着独有的民族风情,向人们演绎着新疆大地的多彩多姿,让人们从中感受到新疆特有的美丽和韵味。
为了向更多的人推介自己的作品,花妮活跃于喀交会、乌洽会、广交会等各类展会。有一次,一位新疆自治区的大领导专程到她店里买了她雕刻的葫芦,这让她颇为自豪。花妮也因此走红了,只要你到喀什,不说名字,只问那个画葫芦的女子,便有许多人为你引路。这固然与她的画和葫芦有关,还与她爽朗、善良、真诚的性格有关。现在,花妮周围有许多喜欢她的朋友,还有许多向她学画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