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富说,经过培训后,他们每天可以有上百元的收入,这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有针对性地举办少数民族地区文物保护技术培训班,培养民族地区自己的文物保护专业技术队伍,组织经过培训的当地工匠在专业资质单位的管理下参与抢救保护工程,为当地民族工匠带去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这是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一直倡导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羌族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更有效、可持续的保护和传承,抢救与重建的过程,也应该是深度发掘文化遗产价值、普及传统营造技艺、传播文物保护先进理念的机遇。
一夜羌歌舞婆娑。羌族,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甲骨文中大量出现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民族称号,那就是羌,这也是中国有关人类族号最早的文字记载。古羌人在华夏文明的发端时期一定是十分活跃的。而且自汉代以来,对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族各个支系的历史记载绵延不断,自秦汉以来迁居到岷江上游的羌族只是当年众多族群中的一支。
这里的男人头缠青布帕、反穿羊皮褂、扎着绑腿,成天用喊山呼水的嗓子高吼羌歌,砌石、筑堰、打井是他们的传家本事;而笑靥如花的女人则绣花盈身、佩银戴玉,在温暖的阳光下用简单的五色线将云朵、花草绣在男人的鞋子上。百十户人家依山傍水,住在最安全的石头房子里,自成体系。村口总会有一棵上百年的许愿树,树上总是挂满如血的羌红,偶尔会有人在树下吹着羌笛,其声清高,其音悠远,其韵苍凉,其味醇厚……
不知为什么这个古老的民族没有文字传下来,而他们的语言也是千差万别。同为羌族不见得听得懂彼此的语言。他们的西边是说着藏语的人群,东边是说着汉语和彝语的人,他们大多时候会认同别的民族,但在一些特殊的时候,彼此携带着共同的文化记忆。比如那下宽上窄、高耸入云的碉楼,就是这个民族最外在的共同符号。现在无论是从成都去汶川的路上,还是从成都到北川的路上,都可以看到众多的与碉楼类似的建筑,它们让世界认识了这个云朵上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