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西藏古代的杂技百戏

2011-06-08 11:34
来源:cntca.com 作者: 丁玲辉
西藏的杂技百戏历史悠久,在吐蕃时期就广为开展了。当时人们表演的“杂技百戏”技艺,都需要具有高度的身体技巧,并有一些项目逐步演变发展成为西藏的民间体育。至今,仍有不

 

 


 

 

 


 


  西藏的杂技百戏历史悠久,在吐蕃时期就广为开展了。当时人们表演的“杂技百戏”技艺,都需要具有高度的身体技巧,并有一些项目逐步演变发展成为西藏的民间体育。至今,仍有不少源于吐蕃时期的“杂技百戏”技艺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人们健身的主要形式,也是节日庆典中的表演内容。

  “杂技百戏”表演最早见于《莲花生传》记载的:“当举行开光之时,魔术家(表演魔术),力士们比赛臂力(即倒立)。”《贤者喜宴》记载,在桑耶寺开光时的杂技表演,译注者黄灏说:“吐蕃人在开光典礼”上的各种杂技表演很精彩……此为它书所未载者。又,吐蕃杂技当与汉人有关。汉文史书《新唐书·吐蕃传》记载: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帝念主幼,赐缯别数面万,杂技诸工悉从,给龟兹乐。”唐杂技百戏从此带入藏中。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进藏时均有“杂技”随从,“杂技”之中亦包括“百技”(即百戏,亦所谓杂技也)。公元821年,唐朝使臣刘元鼎出使吐蕃,吐蕃赞普特举行文艺表演以示欢迎,据《新唐书?吐蕃传》载,参加演出的人,其中“杂曲、百技,皆中国人也(按此处特指汉人而言)。”可见汉地杂技对吐蕃杂技艺术影响之深。另在敦煌壁画中的百戏图(85窟)及营技图(156窟)也记载了汉地杂技。敦煌曾长期作为吐蕃领地,汉地杂技艺术自然会与吐蕃杂技交流。……以上见《贤者喜宴》 99页至100页。①

  《桑耶寺志》“舞蹈杂技”中记载:“杂技的主要内容是爬杆,高空倒立、高空展翅、俯卧钢刀等。参加人数不限,有的裸上身,有的穿通肩稀薄裙。高杆上的人物姿态各异、不拘一格,生动自然、真实感强烈。众艺人各显其能,有倒立者,有作弓箭步的、有拟猴爬杆的,有双人倒立相连的等等。” 在桑耶寺“杂技百戏”壁画中尤其引人注目和怵目惊心的是,描绘了一位“俯卧钢刀”表演的彪形大汉,“俯卧钢刀”表演者仅穿通肩稀薄裙,以腹承刀尖,身体平展,四肢平伸,在刀尖顶端卧舞展身,施展绝活,纹丝不动,静如磐石,曲终而不伤,其动势和力量的刻画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地,表演者履险如夷,显示了熟练的技巧,同时表现了极美的人体造型和难度。这是一种把气功、肌肉力量与平衡技巧结合起来的武艺,渲染“刀枪不入。”

  在桑耶寺“杂技百戏”壁画上,还描绘了一位名叫“俄帕拉”的人,在奔驰中能转换骑乘7匹骆驼,此人在奔驰的马上,能准确无误的将几把飞刀一起掷向对面的刀门上;一位名叫强嘎波的人,能将7根紫檀木柱立在头顶上,围绕“乌孜”大殿外廊奔跑,然后将七根木柱分别抛向“乌孜”大殿南门的门坎上;此外,有些人是一个人支撑着另一个人,从齿木树和桦树的木柱顶部奔跑而过;还有魔术家在木柱顶端表演烈火烧身等高超技术。一幅体育壁画竟将公元8世纪时期藏族社会的民俗、民情、民风,展示得洋洋洒洒,淋漓尽致。桑耶寺壁画中的杂技图像,为我们提供了文字描述难尽其态的珍贵资料,使我直观地看到了西藏古代丰富多彩的“百戏技艺”发展面貌,也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西藏古代“百戏技艺”沿革发展的重要史料。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