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进""退"之间(2)
        2011-07-18 16:37
        
        在丽江,像李石生老人一样坚守在自家院子的并不多,半数人选择了离开。 65岁的和国栋老人打小就住在古城内百岁坊一带,2007年,他决定搬出古城,将
        
    在丽江,像李石生老人一样坚守在自家院子的并不多,半数人选择了离开。 65岁的和国栋老人打小就住在古城内百岁坊一带,2007年,他决定搬出古城,将老房子租给沈阳来的商人开客栈。“半夜睡了一觉,还能听到游客在说说笑笑。周围装修房子的太多,太吵,住不成。” 
    据统计,目前古城内(含束河和白沙)依然居住着原住居民6200多户、2.5万多人,而最多的时候原住居民有5万多人。 
    随着原住居民纷纷外迁,以及外地客商和游客的大量涌入,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受到强烈冲击。 
    为此,丽江市出台规定,原住居民在古城内居住的,每人每月可领取15元生活补贴。同时,通过采取对住房困难的居民户优先安排公房及廉价租屋,安排古城下岗失业、社会困难人员到服务性岗位等便民惠民措施,使原住居民自觉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街道办、社区也经常组织古城居民在四方街上表演民族打跳等传统歌舞,邀请外来经营者和游客参与其中。 
    2002年以来,丽江投入近千万元资金,加强对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民间工艺、传统服饰、节庆习俗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采取专项资金扶持办法,修复名人故居院落,恢复古城茶马古道马帮景观,以及用河水冲洗街道、放河灯等传统民俗活动;组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分公司,实施“走进纳西人家”等民族文化展示项目,在古城内选择10个特色民居院落设置东巴纸制作、民族生活器具打造等民间手工艺作坊;专门组织专家编写纳西母语培训教材,请来老师定期对外来经营者进行纳西文化培训。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局长和仕勇介绍说,从2008年起,丽江逐步收回古城内所有政府直管公房铺面的使用权和经营权,集中用于丽江古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在公房招租过程中,凡经营项目是与传统民族文化相关的,包括卖丽江粑粑等传统小吃,房租可以优惠30%;如果是残疾人等特困群体承租,可以优惠50%。租用私人铺面从事与传统民族文化相关的经营,政府同样给予补贴。 
    民居、水系、道路是个整体 
    留住形才能留住神 
    五一街文治巷97号是一间名叫花间堂的客栈。清幽的小院里芳草萋萋,茶香阵阵。“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式样,砖木结构的“走马转角楼”,古朴灵动的雕花门窗,透出浓郁的传统纳西民居风格。 
    然而,就是这间被列为重点保护民居的院落在去年初还是另一番模样:老式木门窗镶上了铝合金,小楼转角处长出了钢筋混凝土,紧挨河道的木柱朽烂严重…… 
    去年5月,天津商人张蓓从7户人家手中租下这个院落,参照历史照片,花了10个月时间,耗资300多万元进行原模原样地修缮。“6扇屏风都是原物;脚下踩的鹅卵石和花砖也是以前院子里的实物,连拼起来的图案都跟当年一样;铝合金和混凝土建筑都拆掉了;坏掉的柱子换了新的,还在向外1米多的地方重新做了防水——但整个院落布局没有变。”张蓓说。 
    自启动世界遗产申报至今,丽江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对影响古城整体风貌的不协调建筑陆续进行了拆除、整改,重新恢复了大批传统建筑和园林的历史原貌。如丽江军分区整体迁移后,原址恢复重建了历史上马帮文化的典型代表“马家大院”;搬迁武警丽江支队和丽江市医院后,建起了流官文化园区。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保护建设科工作人员和泽全介绍,仅2009年,他们审批的传统民居修缮改造就达300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