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寓所
武康路街区全景
在上海,你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既风云变幻,又雅致清幽,既有浓郁的欧陆风情,又不失传统风骨。那些叱咤旧上海的达官贵人、军阀政要、洋商富贾、名流学者、爱国志士纷纷寓居于这里,使其形成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这就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东北部的武康路。作为上海法租界花园住宅区域的典型代表,栉比鳞次的欧式花园洋房掩映在法国梧桐的浓浓绿荫中。
武康路名称沿革
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以美国人约翰·福开森的名字命名。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大臣盛宣怀受李鸿章之托,督办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找到谙熟现代大学管理的美国传教士福开森,聘为“监院”(教务总长)。福开森为方便住在市区的教授上班,便用自己的薪水在市区和学校之间修建了一条土路。当时的土路并没有确切名称,两边尽是水稻、菜园及农舍,河道池塘密布,坟丘散落其间。
1907年,法租界市政当局将这条泥土路修整、拓宽,改为煤屑路,与西面的徐家汇路打通,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走向。后因法租界在扩大地盘中,与上海宁波同乡会及英美等国产生矛盾,福开森从中斡旋有功,法租界当局为表感谢,特意将这条马路命名为福开森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上海法租界,汪伪政府乘机宣布“接收”法租界。汪精卫为了借助全国人民反殖民地的热情摆脱自己的汉奸罪名,他接受周佛海、胡兰成等人的建议,将租界中200多条以外国人命名的马路全部改为中国各省、市及县区的名称。汪精卫认为,不远处的武康县莫干山是驻沪洋人、政要富商的娱乐休闲区,而位于大都市的福开森路无论在建筑风格还是环境氛围上都与武康莫干山很像,于是,汪特意将福开森路改名为武康路,沿用至今。
中西合璧的结晶和见证
武康路的建筑样式大致分为四类:西班牙住宅样式、英国乡村别墅式、装饰艺术派与现代派和法国文艺复兴样式。这些主体建筑之所以以欧洲样式为主,还得从清末民初的上海发展史说起。
上海于1843年开埠,西方列强借助《天津条约》和《黄埔条约》在上海大肆扩张势力范围。1914年,武康路所在的西区正式被划入法租界。法国第一任驻沪领事明梯尼按照当时西方最现代的城市建设理念,对武康路沿线进行了整体规划。在法兰西科技、资金、文化的强力推动下,武康路迅速发展为“欧洲家园”的复制品。独幢的花园洋房,不仅有欧式的大草坪、大理石雕像和喷泉,还设置了中国传统造园要素亭台、假山、池沼等。由西方国家派驻沪上的官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居住,成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国中国”。
1937年,上海被日军攻陷,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进入了为期4年的“孤岛期”。受战争影响,很多外国侨民在撤离回国前贱卖房产,而国民政府要员、商贾富豪,则乘机压低价格大肆收买。武康路两旁的豪宅别墅,转眼间换了主人。来自各地的商贾富豪同时在武康路周边修建了大批新式里弄,与武康路两侧的花园洋房一起,被誉为上海最著名的高级住宅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