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 的问题主要是“避免露宿街头”。最简单的方法是预先订旅馆。但是,这样做事先要花费精力和定金, 而且把自己的旅游变成了像上班一样的严格程序。所以,如果掌握一些不订旅馆同时又能“避免露宿街头”的社会知识,就能提高旅游者的兴趣和收益。这些知识在出门前就可以开始积累:向去过旅游地的朋友询问, 阅读书刊资料和旅游介绍。最好事先就知道几家合适的旅店招待所的电话或地址,路上也可以留心旅伴中的这类信息, 一般说来,在最后一次转车(机)之后的旅伴中,总会有一些你将到达的那个地方的
居民。
“吃喝”要记住两句谚语:1,穷家富路,2,饮酒误事。第一句谚语的意思是,在家中可以俭省, 到了路上却不能太省,除了行和住之外,还要吃得好。旅途中体力消耗较大,还要适应不同的环境气候条件,一定要保证营养。中国人有饯行的习惯,就是事先补充营养。为人送行的时候,中国人常说 “路上多保重” , 西方人常说 “路上多享受(enjoy yourjourney)”,也都带有“钱为身外之物,路上别省钱”的意思。第二句谚语一看就明白,可是常常一有酒就胡涂: “别看东亚人面部表情较为漠然, 一旦在外国获得一点友情和温暖,往往又会感到飘飘然。或许看准了这个弱点与特点,欧洲最惯常的骗术,便是邀请‘萍水相逢’ 的东亚旅客‘喝一杯’。待一杯喝下来之后,不仅要支付自己的饮料费,还得支付所有围绕在旁的‘新交’和酒吧女郎的香槟酒若干杯。//本人就有这么一位熟识,虽经我的警告, 仍在一年之内上了两次同样的当。第二次除了把3000美元赔了出去之外,还得留下昂贵的照相机。”
“玩”的社会知识在第四章是从社会的角度介绍,对个人来说因人而异。从旅游经营来看,选择适当的时候把第四章的部分内容介绍给游客,不但能够帮助游客提高旅游收益获得较多的精神享受,也可能引起游客更大的旅游兴趣,反过来提高旅游胜地自己的经济收益。笔者在黄山旅游的晚餐桌上,结合白天所见的景观,向旅伴们讲起“旅游需要的七层次”,没想到那些学理工的老中青教师全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人建议今后旅游之前应该办个学习班。其实,如果真的在旅游之前办班,不一定有多少人能够抽出时间参加, 只是到了旅游之中,游客们脱离了日常的节奏与环境,心情受到大自然的陶冶, 才有了提高审美层次的需要。如果导游在旅游途中的空闲时间讲解有关的社会知识,不是“空洞的”,而是“理论联系实际”,效果通常会很好。从个人来说,最好是邀请那些具有这类知识的朋友一起出游。
美国近年来开展的“环境旅游”,其实就是让游人在实地实境加深社会知识:在纽约步行造访历史名胜、肯尼迪凯瑟琳故地、洛克菲勒庄园、影星故居等等。
玩儿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上厕所的问题,也与社会知识相关:有些南方城市的男性不必进屋,在街角一堵矮墙的后面就可“方便”,到了野外,女性也只能找个隐蔽的“方便处”。在国外,有时候还涉及“小费”:“往往在好不容易找到个公厕而喜出望外时,竟会为了收费或小费(永远搞不清楚)问题而急煞肚子。有的厕所较现代化,不投入适当的铜板开不了门。”“中、西欧的旅行社和旅游指南,十有八九是鼓励旅客给小费。原因是他们有意培养一种新风气<一分钱一分服务>。”
“医”的社会知识是买保险和求助:“凡拥有保险的旅客,在国外的任何开支单据、诊断书、 住院证明均应保留,如果回国之后再设法申请补发,会耽误甚多时间。大多旅游保险均有最高赔偿限额的规定,同时还要求必须住院治疗的旅客在几天之内通知保险公司,其目的在于可及时与医院取得联系。如预期费用过高,保险公司宁可安排飞机,将受保人送回国。 这样,保险公司所承担的费用反倒较少些。如果出现毫无保险而病情严重到非住院治疗不可的情况,一般发达国家的医疗、住院费用绝非个人所能承担,这时就必须打听该国是否有针对旅客和贫民的免费医疗。找当地的福利机构、教会、华人社团或找驻外机构寻求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