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什么日子?知道的人并不多。
一项针对5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30%的学生不知道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听说有读书日但不知道具体时间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只有一位学生知道确切的日期。
在第14个“世界读书日”之际,阅读再次引发关注。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逐年下降,使得人们对现代人阅读状态的担忧日益加剧。究竟,是什么冷落了“世界读书日”?
读书时并不觉得“读书是甜蜜的”
谈旭栋
据说犹太孩子首次上课时,会得到一块用蜂蜜写就的希伯来字母的石板。老师告诉他们,知识是甜蜜的。但是,当下很多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却没有这种甜蜜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从小学开始习惯的一些教育模式,很少让我们真正体会到读书其实是甜蜜的。
读书可分功利性和兴趣性,当下功利性没有减少,而兴趣的减少才是忧虑的关键。固然工作繁忙、书价高,都是我们离开图书越来越远的理由。但若真的有读书的兴趣,这些又怎么是障碍?而读书的兴趣,多半应在学生时代培养出来。教育本应先让我们喜欢读书,但如果教育培养不出读书的兴趣,不少人当然将书本弃之不顾。
学生时代,读文科书籍我们少能体味到人文学科的优美与博大,读理科的我们少能感受到思考的乐趣与深邃。因为我们忙于背诵、做题、应试。读书只有应考、求职、升迁等功利性的目的,几乎不存在兴趣地阅读的土壤。我们也习惯了功利性的、支离破碎的阅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人的阅读兴趣恰恰是背着老师、在上课时看闲书的过程中养成的。
当我们错过了青少年时代培养读书兴趣的绝佳时机,进入社会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之后,我们的读书时间更加来之不易。提到读书,在我们的记忆里似乎只有背诵、默写、公式、习题,而如今又能拿什么来爱读书呢?
功利让阅读的价值逐渐丧失
王师北
冷落一个有关阅读的节日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阅读本来的价值在逐渐丧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小的时候,那时许多人阅读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某种论断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个时代,阅读的价值失于个人迷信。相比起来,在今天这个满眼浮躁的社会里,阅读的价值到底失落在哪里?连续多年呼吁设立“国家阅读日”的朱永新先生认为现在“阅读率下降主要是应试教育造成的”。
与朱永新不同,反对设立“国家读书日”的余秋雨先生则认为:“古代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为什么比我们伟大?因为他们的阅读量不到我们的万分之一。我们当代人的脑子已被文化垃圾塞满,即便拥塞的全是精华,也必然导致交通堵塞、营养过剩的死疾。”
虽然在设立阅读节日的问题上,两位先生的意见不同,但是实际上两位先生的观点是相辅相成的。今天阅读的价值主要毁于“应试教育”的功利阅读,也毁于大量碎片化、庸俗化的“文化垃圾”,毁于过量无效信息乃至于无益信息造成的“交通堵塞”或“营养过剩”与伪“营养过剩”。
林语堂曾说过:“读书向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或为求爵禄;或为做走狗……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这种功利的阅读心态如不改变,单纯呼唤阅读,重视读书日,也仅是形式上的强调,并不能改变当下阅读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