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闲书”的人生姿态在当代显得脆弱
古 月
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说过:“在古代中国,人们会将读书和精神修养、人格提升联系起来。将读书看成是一种优雅的人生姿态。这样的传统在当下社会显得比较脆弱。”
阅读传统的衰落固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与传播技术的变革、电子读物代替传统书本、信息渠道的多元化都有必然的联系。但问题的实质是,阅读行为中内在的精神是不是仍然被人们看重。
不难发现,现代人读书读的大量是与个人工作和生活相关的功利性强、实用性强的图书。而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能陶冶性情的“闲书”却极大地减少了,这是目前阅读最大的隐忧。
评论家李敬泽认为:“读书如果仅仅是一个接受信息的过程,那人们确实没必要读书,上网就可以了。然而,读书是一种
价值观,印成铅字的文字是文化的结晶,是我们认为将要长久流传下去的知识和创造。所以写书的人要对那些文字负责,读书的人也要对此敬重。同时,读书也是一种思想方式,它需要时间的长度,需要沉静,需要一个人面对一本书时深入的、翻来覆去的思考。”
所以,有人建议在“世界读书日”之时,号召大家坚持每天抽出20分钟读一些陶冶情操的“闲书”。目的就是为了逐渐改变阅读越来越实用的现状,让关乎心灵的阅读在当下不再脆弱而富有力量。
避免图书市场的“公地悲剧”
胡润忠
古人云“开卷有益”,可是今天,开卷不一定有益,有时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因为这些年出版的书籍很多质量不高,选题重复如同药品换名包装,成为业界的流行手段;假外版书、枪手编著书、注水书泛滥成灾,甚至使某些图书逐渐偏离文化的行列,抑制了读者的阅读欲望。所以,图书质量本身就成为妨碍我们阅读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的图书市场存在着一
种“公地悲剧”的现象:一个村庄的牧民在同一块公共草场免费放牧。如果每户人家每天放一只羊,那么草场可以一直维持下去。但是每个牧民都希望增加个人收益,虽然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还是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结果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所有牧民的利益都受到损害。个体的非理性最终导致群体的非理性,使得整个群体受害。
类似的,现在图书市场出书讲求快速获利,只要能赚钱就可以出版。出书让作者和出版商名利双收,但粗制滥造的图书却危害了读者,污染了公众的精神家园。
“公地悲剧”问题的解决单靠利益相关方是不够的,需要第三方力量的介入。不断提高图书质量,需要政府监管力量的介入。出版管理部门应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对图书市场进行管理,引导更多精品力作的问世。
要为阅读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刘文宁
英国作家毛姆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你在图书馆待上一天,不管这座图书馆有多小,当你面对着人类积累下来的无穷智慧,你的心中只会满怀敬畏,甚至会夹杂着淡淡的悲哀。”为读者提供便利服务的图书馆对培养阅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据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显示,图书购买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较低。这反映出了图书价格过高使图书消费受到限制。消费者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购买图书只能采取谨慎的态度。因此,图书馆成了实现阅读的一个重要途径。
生活中,除了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免费的精神盛宴离普通老百姓太远。一些地方修建豪华的公共图书馆,争相比拼硬件的奢华,使原本该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播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文化提升追求的图书馆,沦为了“文化形象工程”。
即使一些图书馆外表漂亮,也掩盖不了公共图书馆内在的尴尬现状。有统计显示,全国每45.9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图书占有率不足一册,有的基层图书馆年购书费用不足千元。大多数的城市只有市级和区级图书馆,居民很难享受社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广大农村居民更难以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了。馆藏数量不足,书籍陈旧,使公共图书馆难以提供完美的服务。如果公共图书馆近在咫尺、馆藏丰富,相信读书仍然会是人们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重振国民的读书风气不能靠一年一天的“节日”来完成,只有为国民阅读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才能促进解决目前阅读风气衰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