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怎样看待“五四”及其反传统

2009-04-30 16:4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反传统的内在根源、双重悖论与新文化的中西合璧 就是那些救国救民意识略微淡薄的文人,或者埋头于各自专业而较少关注民族兴亡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很少激烈地批判中国的文化传统

 

反传统的内在根源、双重悖论与新文化的中西合璧。

就是那些救国救民意识略微淡薄的文人,或者埋头于各自专业而较少关注民族兴亡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很少激烈地批判中国的文化传统;越是那些恨不得中国立刻摆脱贫弱愚昧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人,在五四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反叛往往也最是激烈。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必然伴随着在文化上自我确认的过程,中国文化会逐渐地更具有世界意义。而且随着中国在社会发展上由现代走向后现代,也必然会对现代性的缺憾进行更多的反思。

当代否定五四的思潮在中国内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兴起的寻根文学思潮,其中有寻根文学作家指责五四切断了我们与传统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在现实中受挫时,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热也隐隐约约地将矛头对准五四,似乎是五四切断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血脉。而在新潮学人那里,其热衷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思潮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自由主体与人道主义的颠覆,也往往将矛头指向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中有学人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武器,指责五四的西化倾向是数典忘祖的鹦鹉学舌。其实,一些具有新儒家倾向的海外华裔学者,早就开始清算五四的文化遗产,认为是五四的激进反传统主义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我们不得不反思:五四的反传统是对传统的断裂吗?五四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文化遗产?在肯定传统文化价值的时候,五四就该被否定吗?文革五四的结果吗?因此,在纪念五四”90周年的今天,怎样全面深入地把握五四的文化精神并且予以历史的评价,就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学术课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确是一场激进的反传统运动,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人从各自不同的知识视景,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激烈的否定与批判反省。问题就在于,虽然西方从达尔文、马克思到尼采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动摇与颠覆也是五四反传统的精神源泉,然而,五四反传统之根本的精神内驱力与内在根源,却是来自于中国文化传统中那种不以信仰为重的实用理性精神,以及家国社稷的兴亡是第一位的文化传统。事实上,在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中国人为了富国强兵就开始了学习西方的历程,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利炮坚船与科技工艺,到维新派与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从维新派学习西方的虚君共和,到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可以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在五四之前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学习西方的大潮,到新文化运动达到了西化的高峰———就是不但在物质文化和体制层面,而且在伦理道德与审美艺术的精神层面,全面向西方文化学习,并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彻底的批判反省。这里的理论逻辑是,既然我们的文化在竞争中没有优势,那么我们就学习你们的文化,学习部分不行,我们就学习你们文化的全体。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